悠久的文化遗产

家乡区县: 三原县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文物古迹、民俗文化已成为珍贵的旅游资源,
所以发掘、保护、开发文物和民俗资源显得尤为重要。陕西旅游资源
得天独厚,而大部分又在关中,保护关中珍稀旅游资源,不仅可以丰
富旅游业的形式和内涵,还可以促进我省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三原自
古是文化大县,需要发掘、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文物、古迹等非常多,
其中三原现存的地窑、岩窑民宅文化,就亟待发掘、保护和利用。

地窑民俗文化 历史悠久

三原县地处我省关中腹地,历史悠久,文物古迹星罗棋布,有四
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县内有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嵯峨天井
岸的天齐祠遗址还是汉代皇帝祭天之地。唐代十八陵多数分布于渭河
以北的塬区,三原境内有献陵、庄陵和端陵,因此三原县被划入“中
国的金字塔群”和“天然历史博物馆”之列。
据三原县志记载,在三原县嵯峨乡、洪水乡、马额镇等地,发现
多处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遗址,可将三原
县人类活动的历史,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时代。三原人居住的
岩窑和地窑,是三原本地最古老的民宅,地窑俗称为“地平线下的村
庄”,解放前,绝大多数村民都居住在岩窑或地窑中。
三原土地总面积577.4平方公里,北面是旱塬区,南面是平原灌
区,各占一半土地。岩窑和地窑主要分布在北部塬区的新兴镇、陵前
镇、马额镇、徐木乡、嵯峨乡。由于北部塬区常年干旱,这里的老百
姓自古挖窑居住,在土沟、土坡和土山一侧挖的窑洞叫岩窑,在塬区
平地上挖的窑洞叫地窑。大家熟悉的延安窑洞是在石山挖的,还有一
种是用山石砌成的窑洞,这种窑洞结实耐用,而三原的岩窑可以算是
人类民宅史上最简陋的窑洞。

地窑建筑风格 实用与节约是关键

在修建上,地窑比岩窑复杂一些,先在塬区的平地上挖一个长宽
20×20m左右大的方坑,然后在坑底下的四壁,挖出七至八口土窑洞,
有一侧的窑洞斜坡通向地面,作为这户人家的大门。地窑院中挖一口
水窖,用来收雨水。地窑中的窑洞分“卧室”、“厨房”、“粮仓”、
“牛棚”和“羊圈”,有的窑洞与窑洞之间用洞连接起来,窑洞民宅
共同的特点是节省资金和节省建筑材料,并且冬暖夏凉。
在唐高祖李渊献陵西4.5公里的徐木乡毕家沟村刘家沟小组,坐落
着刘老阁双七星地窑民宅。民宅的主人是清朝同治九年的刘应杰,他
曾在清宫御医房做事。他的整个住宅占地面积7.7亩,窑洞长77米,甘
泉井深77米,是陕西省渭北地区保存完整的双七星窑洞民宅。民宅以
主院和左右两个分院组成,洞与洞之间互连互通,内部结构有连环洞、
鹞子翻身、陷阱、枪眼、甘泉井、高窑、天顶洞、赐善堂、药膳堂、
龙凤台、土地祠等。目前,由于民宅年久失修,加上文革期间部分文
物被毁,现只留存主院和右院。2003年,刘家后人在社会各界人士的
大力支持下,出资出力,将刘老阁民宅修复加固,全力保护和开发民
俗文化,现该民宅已被三原县旅游局列入“三原一日游”景点之一。

如何保护利用 成为当前首要任务

1999年,国家国土资源局领导和专家一行,来三原视察土地复垦
工作,当看到新兴镇的地窑后,赞不绝口,并建议保护典型的地窑民
居,搞旅游开发。十几年来,当地一些有识之士也曾坚持采访连续拍
摄地窑,撰写文章,引起当地领导一定程度的关注和支持,但离开发
和利用还很远。目前,三原民间与政府结合起来,共同开发地窑民俗
文化。
有人建议,在三原县北部塬区建立“三原地窑民俗旅游村”,与
三原的唐陵、李靖故居、城隍庙、孟店民宅、于右任纪念馆、于右任
故居等旅游景点连成一条线,使“三原地窑民俗旅游村”成为三原旅
游业的组成部分。国内外游客参观考察地窑民宅时,最好住进岩窑和
地窑体验民俗生活。在农村能吃到塬区的荞面饸饹和油泼辣子,还有
锅盔饼、石头馍和花馒,有才艺的村民可给游客表演秦腔、社火,展
示各种民间工艺等。因为,建立“三原地窑民俗旅游村”不需要太大
投资,还为当地农民多了一条致富奔小康的路子。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乡建设日新月异,但作为一种
文化,则不应该被历史前进的车轮所淹没。首都北京的城市建设发展
很快,但同时尽量保留着北京特色的四合院民宅,中国乡村经济向前
发展的同时,也一定要发掘、保护和利用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希望三
原地窑民俗文化能引起各方重视,保护和利用好这一珍贵资源,使这
一逐渐被人们遗忘的文化资源能散发出诱人魅力。

王小美(2014-10-2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