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汝州市大峪乡大泉村。村民秦举家大门前,一个中年汉子正和七八个村民一起搬建沼气池的模具。中年汉子黑里透红的脸上挂满汗珠,沾满泥巴的衬衣和裤子被汗水浸湿后紧贴在身上,他就是大泉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张现会。
张现会是平顶山市安监局的一名普通干部,今年4月,他积极响应平顶山市委组织部“派驻干部到贫困村任第一书记,帮助建设新农村”的号召,主动申请来到了省定贫困乡——大峪乡的大泉村任职。
割麦锄地访民情
穷乡僻壤,没有让在农村长大的张现会心灰意冷。他立志改变大泉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为乡亲们做点实事儿。在大泉村委会,张现会自己动手整理院落,维修电线,摆好单人床、一套锅碗瓢盆……很快,他就有了一个简陋而温馨的“家”。
第二天一大早,他吃过早饭,就走村串户,了解村情民意。短短半月时间,张现会就走遍了大泉村的11个村民组。“把乡亲们放在心里,想乡亲们的难处,想乡亲们的需要。把解决乡亲们的难处当成乐趣,把满足乡亲们的需求当成乐趣,这才是第一书记的意义。”张现会在工作日志上写道。
麦收季节,山区大型收割机派不上用场,家家都是用镰刀割、架子车拉。张现会便借了一把镰刀,给乡亲们割麦子。没有约定,没有招呼,从这块地到那块地,从这一家到那一家,他穿梭在田间地头,看到谁家有人在地里割麦就帮谁家。
今年70多岁的邢坪组村民席爱民提起张现会激动不已。一月前的一天下午,她在玉米地里锄草,张现会到她的地头要帮她锄地,不认识张现会的她问:“你是哪儿的,锄地要不要钱?不要钱你就干吧,要钱你就别干了……”张现会一直锄到天黑才离开。席爱民一直纳闷,这个说自己是从平顶山市区来的人为什么来给她家锄地?后来她到村部办事,才从别人口中知道,那天帮他干活的人原来是驻村干部。
不辞辛劳为乡亲
大泉村河东村民组地处深山,吃水困难,村民要到几十米深的山沟挑水吃。为解决河东村民组用水问题,张现会和村干部杨银环等一起实地勘察,造计划,写申请,恳请汝州市水利局解决建水窖的资金。5月20日,在平顶山市安监局、大峪乡和水利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张现会为河东村民组申请建造水窖的资金立项终于获批。
大泉村养殖户较多,但村里的群众仍烧火做饭,好的资源没利用,村里臭气弥漫。为改变这一状况,张现会主动到汝州市农业局反映,通过努力,终于为群众争取到沼气池建设补贴。他和建造沼气池的工人师傅同吃同住同劳动,村民建设沼气池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目前,该村已开建沼气池30多座,有12家已用上了沼气做饭,汝州市农业局还免费为大泉村提供了一台价值9万元的清沼车。
40年恩怨终化解
黄家沟的杨景与张相仁两家因琐事常互相谩骂、斗殴,已闹了40年。村干部多次调解,但两家总认为村干部调解有偏向,一直未果。张现会得知这两家正在因为垒堰与出路的事闹得不可开交,一家白天垒,一家晚上扒,差一点又动手打起来,他赶紧来到现场。当着两家人的面他说:“你们都是将近70岁的人了,就这样说吵就吵,说闹就闹,说骂就骂,这是安度晚年吗?有什么深仇大恨让你们以牙还牙、斗来斗去?这到啥时候才是个头?难道说要斗到咽气离开人世吗?”他的话说得尖刻、刺耳,两家人却听得认真。
张现会历经十余次奔波,昔日两冤家的手,在他这个“外来和尚”的调解下终于握在了一起。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
村民范延昌说:“我今年35岁,从上小学就知道学雷锋、学焦裕禄,雷锋和焦裕禄啥样儿咱没见过,今天我是第一次见到驻村干部给平民百姓挖土卸水泥,给俺割麦打场……”
“我是快50岁的人,四处建沼气池13年了,第一次见到他这样给老百姓干活的,那是实打实地干……”在大泉村建沼气池的王龙江动情地说。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