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阜阳

家乡区县: 安徽省颍东区

各位看官大家好~,我是天津工业大学的一名学生,不过我的家乡可是安徽省阜阳市。这次的我为家乡代
言,我决定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阜阳的特色小吃!
首先这最有特色的当然是“格拉条”啦!
阜阳的大街小巷,无不散落着"ㄨㄨ格拉条"的店门牌,当你走进一家装饰粉刷不均匀的格拉条店,跟师
傅说上一句,大碗,再来碗鸡蛋茶。师傅便会抓起事先煮熟的黄豆芽和适量的面条,投入滚开的锅里一烫便
入碗中,调入盐,撒上氽熟的芹菜或豆角粒,淋上芝麻酱,倒入酱油醋,泼上辣椒油,捏一撮榨菜末,好了
,一碗色香味俱全的格拉条就上了桌,吃着格拉条,喝着煮格拉条的汤冲得鸡蛋茶。格拉条的劲道和鸡蛋茶
的浓香,回味悠长。

其次呢~就是这“大家伙”——枕头馍了~。
在安徽阜阳,同样有一种美味的主食,那就是"枕头馍"。枕头馍,又称阜阳大馍、大卷子馍。圆柱体形
状,和小枕头一般大小,堪称馍中之王。其做工甚细,先选用精细白面揉和百遍,然后用铁锅以文火蒸制而
成。馍焦金黄,厚达半寸;馍瓣洁白,层层相包。吃在口中,湿润柔筋,虽干不燥,耐嚼而又松软。存数日
之久,不霉不硬。相传古代战时士兵每日一人一馍,饿时解饥,睡时作枕。从此流传至今。要是你去阜阳的
时候,千万记得,市区旁的公园里坐落着一个一人高的石头馍呢~。

要说这广为传播的,那就不得不提一提咱们太和的板面了!(太和是阜阳直属的县城。)

说到这里!我们的板面可是有历史的!:
太和板面即太和羊肉板面,是安徽北部地区面食的一面旗帜。相传太和板面源于三国时期。桃园兄弟”刘

备、关羽、张飞驻守颍州(今安徽阜阳),张飞吃面总嫌太软、不筋斗、清淡无味;厨师多次琢磨,面经过

上百次的试和面成功了;而后张飞对厨师又指明要用羊肉做汤为料,厨师灵机一动,添加近十多种能食用的

药材(当然也包括辣椒)和羊肉一起为张飞做面,张飞吃后顿感可口。之后安徽板面便在颖(阜阳)、宛(

南阳)、襄(襄樊)广为流行。太和板面如同其他面食,也是经历种种面食演变而来,让其更适合当地百姓

的口味,历经千锤百炼,才有今日太和板面这种美味面食的问世。
太和板面一是面好,二是汤料好。太和县出产优质小麦,板面条取小麦精粉,根据一年四季的不同,按
比例用食盐、水加以搅拌,和成面团,反复揉搓之后,制成直径半寸,长八寸的小面棒,再涂上香油,码在
案子上,蒙上干净的湿毛巾。滋润好的面棒柔软缠绵,触摸如丝绸。 做板面时,厨师在案子上排好三根小面
棒,左手捏三个头,右手捏三个。
太和版面头,猛地举过头顶,狠狠地摔在案子上。接二连三,噼里啪啦,边摔,边拉,边闪,板面由此
而得名。三根小面棒在厨师手里由短变长,由粗变细,折合三次,总长度达五丈有余,而且粗细均匀,提起
似一道瀑布。 捞起煮好的板面,清白润滑,晶莹透亮。厨师捏上一些嫩绿的青菜放在上面,然后浇上沸好的
枣红色的汤料。白的面条,绿的菜叶,红的汤料,使人食欲大增。各个学校的食堂的安徽板面可都是咱太和
的板面呢!

这最后呢,就说说我的最爱——粉鸡汤吧~
粉鸡选用上好的鸡脯肉,切成条状。加入盐。也可以打一个鸡蛋清,和红芋淀粉,充分摔打揉搓,让肉
和淀粉充分粘和,放半个小时。旺火把鸡汤煮沸,将做好的粉鸡分开放入锅内轻轻搅拌,把旺火改为慢火煮
十分钟即可。这一个本来我是以为每个地区都有的,没想到问了问周围不同省市的同学,原来大家多说是不
知道的!

好啦,说了这么多,其实是希望大家能够更多的了解我的家乡!也希望我的老乡们积极踊跃地给我进行
补充啊~~~!

我的网络能力秀主页是:http://wm23.cn/huali856525

新浪微博是:http://weibo.com/u/3109046437..

梧桐子主页是:http://www.wutongzi.com/uc/52730145.html

 

二胖(2014-10-2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