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显白,字丕卿,河南省巩义市回郭镇东庙村人,清同治七年(1869年)生,幼时读书用功,乡试为生员。由于政府政治腐败,软弱无能,民不聊生。青年时期的李显白目睹列强对中国的不断侵略,痛感强国富民责无旁贷。于是立志革新,主张实业救国。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李显白本着“实业救国”的精神在回郭镇东大庙(现医院、伞厂所在地)创办了巩县公立速成工业学堂兼实习工厂,这是巩县一所最早的工业学校。
任镜海原名同堂,河南巩县孝义镇人。1876年6月14日生。六岁进入乡塾学习五年,十一岁时跟着父亲又学习三年。在这八年期间,所学的东西不外乎是“四书”“五经”、古文、唐诗及诗文、试帖诗之类的东西。此时,家里仅有六亩田地,而人口已增加到了十四人。爷爷是岁贡生,依靠教学来维持生计,父亲为了照顾家里,没有时间教他读书,就让他在家里自学,有时间了再去教他,并教他写作八股文。父亲偏重文学艺术,同时,告诉他处世立身之道,说言为心声,无好品行,不能有好思想,无好思想,不能做好文章。因为家务繁忙,父亲几乎没有时间管他。爷爷假期回家时,给他讲述先贤学术的异同。这样的日子过了六年。他二十岁的时候,考入了县学。
王敬芳,字抟沙,清光绪二年(1876年)生于河南省巩县站街兴仁沟(俗名瓦窑沟)村。他的祖爷王宗元,爷爷王自清,父亲王温,均是医生,救人无数。因他幼年失去父母,没有继承祖业,由其嫂抚养。少年时期求学于巩县,他天资聪慧,勤奋好学,为人正派,学问、品德都为乡里人所敬重。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参加乡试,成为举人。由于清廷政治腐败,屡受列强凌侵,弄得民不聊生。王抟沙满腔报国之志,便写下万言书,历陈朝政得失,准备向皇帝递交。他把书写好后,赶到河南府(今洛阳)拜见知府文悌,求他把万言书转呈皇帝。文悌看过万言书,感慨地对王抟沙说:“现在朝中党派复杂,上书徒劳无益,不如以静制动,等待时日。”王抟沙只好悻悻而归。数载后,他赴京会试。因文中有“奄奄无生气之朝廷”一语,卷虽被荐,而主考官不敢录取,遂被黜。
王抟沙的大夫人张华池是巩县神堤村人,生育两男两女。长子王正宽,美国诺克斯大学毕业,曾任湖北华记水泥厂副经理。次子王正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历任北京大学讲师,河南大学、冯庸大学、中国大学等高校教授,解放后历任新克通讯社外交部翻译、新闻摄影部画报翻译、外文图书出版社英文翻译。长女王坤英,嫁到本县鲁村。次女王坤杰幼年身亡。王抟沙的二夫人高思明是开封人,生有一子王正武,北京大学毕业,解放后先后担任北京市第四中学、第九十四中教员。著有《诗经集注解》,约一百万字。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