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是福建省开发较早的区域之一,文化较发达。唐代开闽进士薛令之的诗是境内见诸记载最早的文学作品。宋代,学人荟萃,著述繁多,宋末爱国主义诗人谢翱的文学成就尤为显著。明代,郭文周、黄钏、刘中藻的诗文皆不乏名篇。清代,陈从潮、李枝青的诗文也颇受时人称道。此外,见诸《中国美术家辞典》的福安书画家就有17人之多。民国时期,福安图书馆、民众教育馆先后开办,群众文化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演出活动亦趋频繁。抗日战争期间,戏剧活动尤为活跃。民国32年(1943年),《南方日报》(闽东版)在县内创办后,文学创作活动十分活跃。此间,左联作家刘宗璜的诗文饮誉一时,张白山的小说亦崭露头角,郭梁、黄葆芳的绘画,在海内外占有一席之地。[2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境内开办有线广播台,1952年成立广播站,1953年开通农村广播。1959年,县内有图书馆、革命纪念馆、工人俱乐部、影剧院、文化站等文化活动设施26处,电影放映队、剧团、文工团等文化演出团体22个,新华书店8家,拥有1支100多人的文艺创作骨干队伍。文学创作、电影、戏剧、音乐舞蹈和新闻报道各方面均取得良好成绩。1965年,全县313个大队通广播。“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文化工作遭到严重破坏,许多文物被焚、名胜古迹被毁,文化人受到非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工作重新受到重视,文艺创作日趋繁荣。[20]
1990年,市内拥有400多人的文艺创作骨干队伍。先后编辑出版《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福建卷》福安民间故事、谚语和歌谣分卷,有145篇文学作品在地区以上报刊发表,有56件美术作品、62件书法作品、47幅摄影作品在地区以上单位展出和刊登。[20]
截止到2013年,福安市有市体育中心、篮球馆、图书馆、文化馆、畲族民俗馆、影剧院、影视娱乐综合大楼、革命纪念馆、畲族博物馆等各类文化、体育活动场所200多个,其中图书馆馆藏图书14.57万册。福安体育人才辈出,培养了陈新华、郑雪萍、林忠仔、刘招武等体育名将。1992年福安市被国家体委授予“全国体育先进县”荣誉称号。[21]
卫生
清及其以前,福安人民治病采用传统中医中药。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知县杜淮在城区建养济院,收治麻风病人,为福安最早的官办卫生事业。清沿明制,县衙设医学训术1员,掌医药卫生事宜。清咸丰八年(1858年),隆泰亨药店在县城开业,店内聘有坐堂医生,亦医亦药,并兼营中、成药批发,是当时县城最具规模的中药铺。[22]
民国6年(1917年),天主教会在溪填育婴堂内首用西医、西药。民国26年,县卫生院成立。至1949年,县内设有医院3家、西医诊所22个、中药铺(店)152家,但设备简陋、药品缺乏,医疗技术水平低,遇上危重疑难疾病,常得不到有效医治,加上预防措施不力,时有疫病流行。[22]
1949年后,医药卫生设施不断改善、队伍不断壮大,医疗水平明显提高。1990年,全市有医药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402人,平均每3.38平方公里地域内即有1处医药卫生机构,每230多人中即有1名医药卫生人员。驻市的地区第一医院和市属各级医院拥有精密医疗设备120多台(套),开设病床966张。全市97%以上村委会驻地村均建有卫生所,形成地、市、乡、村四级卫生防疫保健网络。境内天花、鼠疫已经绝迹,各类传染病和地方病也得到有效控制,婴儿和产妇死亡率明显下降,妇女病减少,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平均寿命延长。[22]
2013年,福安市拥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79家,其中宁德市级医院1家(闽东医院为三甲),市直医疗卫生单位5家,(市医院、市中医院为二级乙等医院,民族医院、妇幼保健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家,乡镇卫生院17家(中心卫生院4家),村卫生所481家,个体诊所57家,厂矿、学校医疗室13家,民营医疗机构1家(福安协和医院),精神病疗养院1家(福安精神病疗养院)。[23]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