蠡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春秋" />
蠡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春秋战国时,越国名臣范蠡功成身退曾于此经商,孟尝君曾在此招贤纳士。这里是清代"颜李"学派创始人、思想家李恕谷的故里。三十年代,震惊全国的"高蠡暴动"就发生于此;《红旗谱》的作者、著名作家梁斌,著名画家黄胄也诞生此地。 蠡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通讯便利,电力设施完备。西距京深高速公路38公里,东临京九铁路25公里,朔黄铁路横贯县镜。有温留、高蠡、定河、林曲四条公路干线和高标准的乡村公路相连,四通八达。 蠡县农业发达,因盛产棉花,素有"银蠡县"之称。近年来,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迅猛,麻山药、无公害蔬菜种植,紫貂、银狐、奶牛、獭兔、鹧鸪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其中,麻山药种植达3.5万亩,居全国第二位,"绿参"牌麻山药被评为省优品牌,"佼佼"牌麻山药露荣获国优产品。2003年,蠡县被命名为"河北麻山药之乡"。紫貂、兰狐、银狐等珍稀动物养殖年出栏达10万只。蠡县现存古迹及遗址11处,古墓14处,石刻27处,古建筑3处,烈士陵园1处,共计56处。其中省级保护单位4处,县级保护单位11处。 《大宋台》 :该墓位于蠡县大宋村东南300米处,1976年经勘察确定系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墓葬。封土高15米,圆型,占地面积3782平方米。明朝嘉靖时封土曾建"清凉寺"现已废,今存石碑。古人王荔有诗云:碧天凉雨小春时,残菊疏篱压故枝。雁抵衡阳随暖翼,水凝河北赵寒澌。忆谁同上清凉寺,老我重游大宋陂。回首含情增感慨,百年健兴独心知。相传此墓为东汉一公主"丹珠"所葬之地,故称"丹珠墓",1982年定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影三郎》 :影三郎位于蠡县郑村村北约1000米处,1976年经勘察确定系东汉时期墓葬,该墓葬占地面积约7077平方米,墓葬封土较高的有四座,平均高5米,其中三堆呈等边三角形,一堆位于中间被三堆所包围,从远处观看所见者唯三,故称"影三郎"。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