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之——搅团

家乡区县: 宝鸡市金台区

      搅团为西北一特色吃食,定义为“用杂面搅成的浆糊”,陕甘宁青尤好吃。在水滚时,一手握一棍子搅动,另一手均匀撒各样杂面,否则会结块,棍子顺时针搅几下,逆时针搅几下。
搅团是西府地区的农家饭。搅团要好,72搅。做搅团不难,只是很费劲,一手端面粉,一手拿擀面杖,把面粉均匀地倒入开水锅里,同时不停地搅拌,搅至没有干面粉为至,然后注入一定量的开水,用擀面杖划成一团一团的,待烧开冒泡时,用力搅拌,直至均匀无小颗粒。第二次注入开水加热,待熟后,最后一次搅匀,一锅搅团就做成了。醋水好,搅团香,吃搅团做醋水也挺讲究的,醋水要有香油、辣椒、蒜泥、姜沫、芝麻等。搅团,在60-70年代可以说是农家的救命饭。那时,农民的口粮标准低、粗粮多。农家几乎每顿饭不离搅团。原因是搅团含水量大,少量的面粉可以做出大体积的食物,用以充饥;搅团是用高梁面、玉米面做的,与醋水一块吃,掩盖了粗粮的缺陷,口感好,又增强食欲。

——西府农家饭搅团——
搅搅团大都是由家中主妇来搅,搅一阵小歇时,舀一勺向空中一提,欻地,在气雾中就会看到一条溜滑溜滑的蛇线穿雾直下,在旁观者的感觉中,那“蛇线”好似一种劳动成果的展示,而实际上呢,那只是妇人在试看搅团的“软硬”。只要软硬稀稠合适,这搅团嘛,才越搅越光越搅越箸道。所以,在那时,有一种说法,即:谁家娶的媳妇儿贤不贤惠,是要看看她打的搅团光不光或箸道不箸道。
搅团的历史渊源

至于搅团这个饭食是怎么来的,无从考证。传说中是诸葛亮当年在西祁屯兵的时候[西祁就是今陕西的祁山县];因为久攻中原不下,又不想撤退;士兵清闲无事,就在那里大力发展农业,以供军粮充足。老吃惯了地方的面食,军中都很厌倦了,也是为了调节军队士兵的想家情绪;于是诸葛亮就发明了这道饭食。不过那时的名字不叫搅团,而是叫水围城。
搅团的制做方法

——西府农家饭搅团——
原料
玉米面适量、精白粉少许(即好麦子面,也可只用玉米面;加麦子面会相对比较劲道,两种面的比例大约为4:1最好,当然也可只用小麦面),小米少许(也可不用)
制做
1、锅加水适量,点火烧开,如果有小米的话可以先将小米下锅煮成小米粥;
2、用玉米面均匀地搅拌于滚开水或小米粥的锅中,左手抓玉米面一边向锅中慢慢撒下的同时,右手拿一根棍或勺子在锅里使劲搅,记住要一个方面搅,且要搅得十分地均匀,不要让面打成生面块,也无一点疙瘩方可!玉米面玉米面撒完后,再同样的方法撒上小麦面,俗话说:搅团要好,搅上百搅,越多搅,做出来的就会越好吃!
3、在搅的过程中,用中火,如果是电磁炉,更要注意撑握火侯,必要时要提下锅来,千万不要让锅底着了。
4、最后的成的半成品搅拌稀稠可以筷子离锅约15公分,而慢慢向下流动的搅团不断线为宜或是用大铁勺子插进搅团中间不倒为决定条件;也可根据自己的喜爱决定。
5、待搅拌的稀稠均匀,没有疙瘩时,小火烧,并时时要去搅或是转锅,一定不可粘锅冒烟!也不要烧了数分钟就想去尝~不要怕等,宁可多烧些时间,也不要吃半生的,小心你的肚子!
制作要领
1.用力要狠、猛,当以不弄破锅为宜。
2.搅至浆糊状,继续加热少时即可。
3.不能用白面搅,不过可以在杂面中加入少许,以调味。
搅团的食用方法

搅团的吃法有两种,一种是水围城,一种是漂鱼儿。无论哪一种吃法,好吃与不好吃,关键在于和的“水水儿”的味道。“水水儿”又分为醋水水儿和浆水水水儿,醋水水儿是用醋兑开水和,浆水水水儿是炝酸菜水和。在和的“水水儿”中,一般是少不了铡的蒜苗儿沫儿和烂炒的葱花,当然,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再熟点棉籽油──在“水水儿”上漂些油花花是很能诱人食欲的。
水围城——水围城的吃法很简单:先在大粗瓷碗里盛上半碗“水水儿”,然后舀上一坨搅团,再抄些用开水“泼”的辣椒,粗瓷碗厚实不烫手,人尽可安安逸逸地蹲到背风向阳的山墙跟儿去消受。
漂鱼儿——漂鱼儿的吃法就有点儿麻烦了,这麻烦就麻烦在溜鱼儿上,溜鱼儿时,得先取一大盆冰凉水,然后把滚烫的搅团从漏勺过下,让那沸烫的搅团在凉水中拉成小指粗细的线,边漏要边换盆中的水来冷却,成了,用笊篱掂着捞到搪瓷碗里,之后再浇些“水水儿”,当然还是要再放些水泼辣子(现在是油泼辣子)来着色,吃时是如喝似吸的,吃毕,打的嗝儿特香,但容易胀肚子(吃一碗人就会感到撑)。

伊人羞(2014-04-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