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拙劲健“拍胸舞”
“拍胸舞”其实在地道的闽南语中叫“抉胸舞”。“抉”不同于“拍”,动作手势和轻重分量“抉”与“拍都不相同。
“抉胸舞”一般是四人至八人,他们赤裸上身,头上用草索扎一个箍,末端由额前往上伸起约半尺,草索末端又扎以一小段红髻索或三分宽红绸布条,这是他们唯一的装饰。裤管在小腿束住,赤脚不穿鞋。表演之时,乐队弹奏弦管南音“曲母”《三千两金》。表演者随着音乐的节拍有节奏有次序地拍击胸膛、腋窝和大腿等部位,使其发出响亮清脆的声音,以同乐器的弹奏互相应和。他们拍击之时,时而上跳,时而下蹲,头部有规律地摇摆。
“抉胸舞”在旧社会经常用于迎神、进香或乞火等民间信仰活动,各村圣迹日节庆也常用于广场表演,也用于出殡送葬行列。建国后大多作为民间游艺节目,表演于节庆踩街等各种群众性文艺活动。
在长期的演出中,“抉胸舞”的舞蹈动作已逐渐加以改进、丰富和规范。
特别要指出的是他们头上那个草索箍,古代闽越人崇拜蛇神,“闽”字的造字法也是“门内一条蜷缩着的蛇”。他们“傩祭”时,就用草索在头上扎一个箍,往上伸出半尺,再扎以一小段红布丝。这是十分形象的一条蛇,是古代闽越人“蛇”崇拜的图腾标志,由此,让我们窥见其古远的渊源。
堂皇壮武开路鼓
晋江长期以来流行一种堂皇威武的号称“开路鼓”的民间游艺活动。开路鼓的主要乐器为一面特制的大鼓,倾斜放置于一个精雕细刻、油漆安金、四柱带篷的开路鼓架上。左右两边各有一支竹杠,以便四名扛夫抬着大鼓前进。鼓架后面,特地安装一个牢固的脚踏架,吊装在竹杠之下并与大鼓架相连,开路鼓架的前面及东西两面,垂下大红绣花的开路鼓架裙,正面凸绣某某开路鼓队几个金线大字,左右两侧绣着“国泰民安”和“喜庆迎祥”等八字。鼓手身穿黄色箭衣,束袖扎腿,头包黄巾,双手执着巨大鼓槌,站立大鼓后面,威风凛凛,被扛大鼓的四名扛夫连同大鼓抬着前进,四名扛夫身穿一色青衣,头包青巾。这种大型的开路鼓阵,前导旗之后,便是开路鼓阵。一出场便给人以堂皇威武的印象,常用于特大型的进香谒祖的行列。行进之时,三通鼓罢,大锣和长喇叭按曲调吹奏,咚咚的大鼓声敲起,真正是震天动地,而宏亮的大锣声和长喇叭交替鸣奏,真正是撼人魂魄,鬼哭神惊。旧社会的迎神活动,即用此开路鼓阵以开拓前路,驱邪逐鬼,而让光明正大之神通过。在晋江广泛用于迎神,出殡送葬,乃至娶妇迎亲之列,因用开路鼓以开辟前路,就可驱邪逐鬼,迎祥纳吉。
端午插艾为辟邪
晋江每到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门户上总要插艾枝、菖蒲之类芳香科植物,意在避邪纳吉;有的人家,还在门上贴对联,联文是:
菖蒲驱恶迎吉庆,艾叶避邪保平安。
据传这个风俗来源于一则感人的故事传说。西晋时期,有一位叫邓攸的士子,当了官任吴郡(今苏州)太守之职。他为官清廉,政绩卓著,为百姓所爱戴。永嘉末年,八王作乱,吴郡不幸沦陷,城中黎民百姓争相出城逃命。邓攸知城破之后难免玉石俱焚,只得收拾细软,挑着儿子和兄嫂的遗子邓绥景同妻子仓皇出城,拼命向南方逃去。逃至泗水,遇石勒乱兵追赶。邓攸心想难以保全两个幼儿,毅然决然地把亲生儿丢弃路旁。不料过了泗水又被石勒的乱兵追上。石勒要杀邓攸,得知邓攸为保全幼侄,已将亲生儿丢弃道旁,于是在路旁摘下艾枝菖蒲,插在邓攸夫妇和他侄儿三人身上,对众官兵下令:若遇插有菖蒲艾枝者,乃仁义人,不准乱杀!
邓攸等人来到福建宁化的石壁。这一天正是农历五月初五,日,邓攸担忧乱兵追来,这一带村民都将成为刀下冤鬼,设法解救,这才记起了石勒所下的军令,忙叫各家各户都在门上插艾枝和菖蒲。不久乱兵来了,见各家门上都插有艾枝菖蒲,遂不敢烧杀,退兵而去。战乱平息以后,宁化石壁的中原移民陆续移到闽南各地居住,他们感念当年邓攸于端午节的救命之恩,所以每年的端午节,都在门上插菖蒲和艾枝,以表示对邓攸的纪念,同时也借以辟邪纳吉迎祥。此风俗自西晋末年至今,已经历1700多年。
深沪褒歌
深沪褒歌是闽南民间小曲的一种,于鸦片战争之后最为盛行。它产生于渔民的生产劳动之中,唱词大多采取比兴、借喻等修辞手法,于朴实中蕴含深刻的哲理,具有非常鲜明的行业特色和地域性、通俗性。现在收集到的褒歌是原深沪镇文化站站长苏宗和自1978年以来,陆续从陈兰传(已去世)、吴锡文(已去世)、陈汉清、庄国梁、陈国趋等老人口中记录下来的,其中很多的歌词、曲调与台湾的闽南语歌曲(行船歌)有相同之处,体现了两岸地缘近、血缘亲、文缘广的特点。
深沪褒歌是渔民们在生产劳动中以大自然和人的情感为内容创造的比问小调,主要包括劳动歌(如出船号子、拉网捕鱼号子)、生活歌(如渔民生活苦歌、游戏歌)、情歌(如恋歌、别歌)和“相亵歌”(即渔民们互相说笑逗趣的歌,内容较粗俗,却也率真直白)。褒歌的歌词大多是七言四句,或是五言四句式,一二四句押韵。有由上下句构成对应式的、一板一眼的《褒歌调》,也有起承转合式的、一板一眼的《十二生肖调》。大多是一人领唱、众人和唱的形式,所以,人们在传唱的时候常有不同程度的即兴发挥。此外,还有一种俗称“开嘴管”的曲调,它的旋律接近自然形态,音高、音调、节奏等,都与歌词语言声调一致,即使出现一些滑腔装饰,也都语言化了,类似于小曲中的吟唱调。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