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初光先照

家乡区县: 日照岚山区

日照因“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地处中国大陆沿海中部、山东半岛东南部,东经118°25′~119°39′,北纬35°04′~36°04′。日照东临黄海,西靠沂蒙,北连青岛、潍坊,南接江苏连云港,南北长约82公里,东西宽约90公里,总面积5310平方公里,其中山区、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海岸线100公里。

日照现为山东省17个地级市之一,全市辖东港区、岚山区、莒县、五莲县、日照经济开发区和山海天旅游度假区6个区县处,有54个乡镇、街道,2981个村居,总人口280万。市人民政府驻东港区,邮编276800,行政区划代码371100,区号0633。日照是一座新兴的沿海港口城市,历史文化悠久,名胜古迹众多,自然风光秀美,是理想的旅游、度假、休养之地,2005年被国家环保总局认定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海陆交通

日照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港路优势。历史上日照沿海曾商旅云集,石臼、涛雒等为著名商埠,1885年《日照县志》描述的“江淮红粟达神京,转运都由石臼行”,表明当时的石臼所已是黄淮地区重要的商贸口岸。作为鲁南地区的直接出海口,国家重点开发建设的沿海主轴线和日(照)西(安)沿桥经济带主线在此相接,素有“两港通四海,一线系亚欧”之美誉。

日照交通发达,运输便利,集港口、铁路、公路运输于一身,是重要的海陆交通枢纽。日照拥有日照、岚山两个国家一类对外开放港口,日照港是中国第二大煤炭输.出港,岚山港拥有中国北方最大的液体化工码头。两港不冻不淤,陆域开阔,地质条件良好,可建设泊位166个,吞吐能力可达到5.8亿吨,特别适宜建设十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

日照境内高速公路、铁路呈“两横两纵”格局,与全国交通干线相连。日(照)东(明)高速公路横穿鲁南,跨越京沪、京福高速公路、直达中原腹地,贯穿日照的同(江)三(亚)高速公路北起中俄边境,南至海南省,纵贯中国南部沿海主要城市。菏日铁路东与日照港、岚山港相接,西与陇海、兰新铁路相汇,经新疆阿拉山口出境,可直达荷兰鹿特丹和比利时的安特卫普等欧洲口岸;胶(州)新(沂)铁路纵贯日照,是中国东部沿海铁路大动脉。

日照东临黄海,拥有百公里海岸线,近海水域和浅海滩涂面积有30多万亩,是理想的天然鱼场,也是藻类、贝类自然生长和人工养殖的天然场所。各河流入海处,鱼类丰富而珍贵。常见的有86种,主要有黄鲫、黄姑、鲅、鲐、带、鲳、鲈、比目、白姑、青鳞鱼等。其中黄鲫、鲅鱼和乌贼鱼产量为最高。浅海与潮滩主要海特产品有西施舌、文蛤、魁蚶、杂色蛤、大竹蛏、海参、石花藻,还有驰名海内外的人工养殖对虾、海马等。

[西施舌] 古越西施女,美容非凡。日照海域产有珍贵海蛤,外壳形态俊秀,斧足形扁似舌,清白如玉,被誉为“西施舌”。此蛤壳内体丰满,肉质脆嫩,味道鲜美,清淡别致;蛤肉含有多种氨基酸,营养甚为丰富,有润肺、益精补阴之功效,为其它贝类所不及。

西施舌壳大薄脆,外形似扇。壳面有光洁,花纹细致,颜色随个体大小而异。壳长7厘米以下者,呈紫色或紫褐色;壳长7—9厘米者,壳面大部紫色,腹缘淡黄色;壳长10厘米以上者,壳顶部紫色,其余为白色或淡褐色。壳内面为淡紫色或白色。

日照沿海的西施舌,以体大、壳薄、艳丽、肉脆嫩、味甘美而闻名。据日照渔技站1984年检测,最大的西施舌个体鲜重100.9克,壳高8厘米,壳长8.5厘米。在1959年全国群英会上,劳动模范柴立清,代表日照人民曾向毛主席和周总理献过活体西施舌。采捕西施舌多在冬季,民间方法有二:一是根据其穴居特征“认门”;二是用石柱压。历史上多次出现过这样的现象:冬季偶遇奇寒天气,且落大潮,西施舌被风驱赶,成堆成堆地在沙滩上,人们唾手可得。

西施舌主要生活在潮间带下区至稍深的沙质海底;适应性强,对盐度和温度要求不严;以摄取海水中的单细胞藻类和有机物碎屑为主食。据1980年潮间带渔业资源调查,日照海域年产量17.5吨。

1977年,水产研究所开始西施舌大的人工育苗,次年获得成功。首次育出的西施舌苗,在室内饲养达一年之久。从1991年起,日照沿海开始进行潮间带滩涂增养殖开发,西施舌资源量恢复较快。

孤狼浩仔(2014-10-2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