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川县农业历史

家乡区县: 陕西省宜川县

         大家好,宜川县形象代言人王振镇再次来临,带给大家我们县的农业历史。

         宜川县系黄土高原地带,有为农业生产提供广大的土地资源,但历代为封建地主阶级所占有,农民耕种田地所获除交纳地租和纳粮外,所剩几无粮食以维持生活。一直沿袭旧的耕作方式,农业生产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建国后,45年来,农业发展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948年~1968年,20年期间,宜川农业生产沿袭传统习惯。广种薄收,耕作粗放。据统计资料记载:全县夏粮亩产只有1956年达到51公斤,其余19年夏粮亩产都在50公斤以下。最低年份1963年亩产11.9公斤,1966年亩产14.2公斤。这两年小麦面积都在20万亩以上;1963年20.17万亩,1966年20.22万亩,总产1963年239.5万公斤,1966年为288万公斤。20年里全县夏秋粮食的平均亩产只有4个年份超过50公斤,其他16个年份夏秋粮食平均亩产都在50公斤以下。同时,全县粮食总产都在2500万公斤以下,全县人民几乎都是在饥饿线上挣扎。
         1969年至1978年,10年期间是宜川农业生产开始变化的时期。当时县委、县政府根据周恩来总理指示,实行三变两翻,狠抓农业基本条件的改变,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植树造林,深翻改土,推广良种和施用化肥,尽管这一段有“左”倾路线的指导和“文革”10年动乱,但是农业基本条件有了一定的变化,粮食产量也比前20年有所增加。据统计资料记载,这10年全县新修四田110548亩,其中梯田5824亩,水地21533亩,埝地79514亩,坝地3677亩,造林301924亩,兴办社队林场190处,集体造林36077亩。全县夏粮亩产达到50公斤以上的有4年:1972年53公斤,1974年56.7公斤,1975年62公斤,1976年51公斤。夏秋粮食平均亩产都超过50公斤以上,其中有5个年头达到75公斤以上,最高的1975年亩产达到81公斤,是年全县粮食总产第一次超过3500万公斤。此阶段宜川还是单一粮食生产型的农业,虽然粮食产量上升,品种不适口性,质量低下,加上多征多留,人均口粮低微每年虽有大量粮食返还,民生难济,生产积极性不高。
         1979年到1994年,由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贯彻落实,农业生产步入正规发展,全县农业由贫困型向温饱型发展,由自给型向商品型发展,由单一抓粮食生产向以粮为基础,烟、果、椒、羊主导产业发展,一部分农民已由贫困转变为温饱型,一少部分农民已过上富裕生活。据统计资料记载:前10年中全县夏粮亩产有8年超过50公斤,夏秋平均亩产有8个年份达到75公斤以上,全县粮食总产有9年超过2500万公斤,1979年和1984年总产超过3500万公斤。1984年夏粮亩产达到104.3公斤,夏秋粮平均亩产达到106公斤,总产3592万公斤。1990年全县粮食总产41075吨,平均亩产146公斤。1994年全县粮食总产达46842吨,比1993年44304吨增加2538吨,增长5.8%;比1990年增长16%。创历史最高水平。
        1949年全县农业产值为287万元,到1968年增到746万元,20年增加了459万元,增长159.9%;1969年下降到670万元,1978年达到1403万元,10年增加了733万元,比1969年增长109.4%,比1949年增加1116万元,增长3.88倍。1979年全县农业产值为1388.86万元,到1988年增加到3511万元,比1979年增加2122.14万元,增长152.79%,比1949年增加3224万元,增长11.23倍。
         1994年农业产值10885万元,比1949年增长37.93倍,比1979年增长7.84倍,比1990年增长2.58倍。

          现如今我没有去统计,但是据我亲身了解,我们县以果业为主,曾经的小麦已经淘汰。

          更多宜川乡情梧桐子文章http://www.wutongzi.com/uc/06824478.html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zgadc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zgadc
          能力秀主页:http://wm23.cn/zgadc
          wiki词条:http://www.wm23.com/wiki/uc/82675.htm

王振镇(2014-10-2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