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位于鲁西南一个小村。我的童年时光充满了浓浓的炊烟。炊烟,是乡村的标志,是乡村涂抹不尽的文化。是乡村最古朴最动人的风景。每当乡亲做饭的时候,薄薄而均匀的炊烟匍匐于屋梁之上,绵绵延延,散向无尽的苍穹,在相对低洼的田野里远远望去,炊烟在高高的上空悠悠飘荡。炊烟,早晨钓起一轮红彤彤的太阳。晚上牵起一弯白生生的月亮。日月轮回,寒暑交替,春夏秋冬,年年岁岁,都是炊烟接前续后,迎来送往。最美的炊烟也在傍晚。村庄掩映在绿树从中,清清的河水沿着 村庄缓缓流过。大路上,长鞭扬起,牧归的羊群咩咩叫着,缓巢的鸟儿喳喳的叫着,收工的人们呀呀地唱着,村庄里,记名狗叫,鹅鸭归圈,人声吵杂。村庄被炊烟笼罩着,空气中弥漫着香喷喷的饭菜味,淡雅的柴草味,惹得人心里的。
炊烟,是农家小院升腾起来的希望。有了蒸煮一日三餐的炊烟,农家的日子就算过得红红火火。断了炊烟,那是农家最可怕的事情,生活就失去了信心,没有柴草,日子就没法延续。是这袅袅炊烟,把冷清,寂寥的日子熏得有滋有味。
炊烟在房顶上飘飘荡荡,它是换回人们回家吃饭的旗帜。每当我放学回家,遥望着自己家上空的炊烟,心中便充满喜悦和温暖,我知道,那是母亲在给我们做可口香甜的饭菜。无论是稀粥还是干饭,无论是白膜还是野菜,一家人坐在一起,亲亲热热,说说笑笑,再苦的日子也过得甜甜的。
村民们往锅底下烧水,也少烧出了真知灼见,烧出了辩证法。“火要虚,人要实。”柴火不能挤的太实,中间要架起点空来才能越烧越旺,做人要实实在在,不能虚心假意。这也是乡亲们最朴实的做人之道。
现在,农村生活条件好了,做饭已不用柴火烧锅,而是用上了煤气罐,各种电锅。但是做出的饭实在没有柴火烧地锅做出的饭好吃。再回小村庄,也没有了“一道炊烟,三分梦语,忍看林表斜阳”让人的内心内心就多了一份失落和怅然。
袅袅炊烟,是一道风景,更是一段难以忘怀的岁月。它像一银色的丝带 ,一头飘摇在故乡上空,一头飘摇在我记忆的屏幕上,飘摇在那逝去的岁月里。
而今,又见母亲情,又见故乡炊烟。你永远温暖着我,绵绵的母亲情,绵绵的故乡炊烟······
我爱你,故乡的炊烟······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