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达濠“鱼文化”的代表之作应是名满天下的“达濠鱼丸”。关于这款享誉世界的名小吃(其实何止是小吃,还可烹制上桌大餐)的渊源,历来有二种说法:一说是源自南宋临安大内。御厨经常做“鱼糜”给皇帝吃,“鱼糜”的制作方法与今天的鱼丸基本相同,随宋室南来而落户达濠;另一说认为创自明末清至的郑成功骁将、达濠人邱辉,其母失明但极喜食鱼,事母至孝的邱辉用刀刮取鲜鱼肉,制成丸状,给母亲食用。有趣的是,第一个传说体现了忠君之事,第二个传说体现了孝母之举,难怪后来有好事者戏称“忠孝两全、达濠鱼丸”。姑妄一笑置之。其实,我们去探究达濠鱼丸的源流,意义仅在于增添这种佳肴的文化色彩。
经过几百年来无数能工巧匠的创新和改造,达濠鱼丸的制作已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工艺流程和评判标准。材质得选用本港捕捞的“那哥”鱼。鲜鱼先洗净上砧,砍头去尾,刨皮起肉,要防止鱼刺和外皮的渗入,接着把鱼肉剁成浆,放进特制之木桶中,用刚猛的掌力快速摔打——这就是有名的“拍鱼丸”。“拍”是关键,一桶10斤左右的鱼浆要摔打上千下,直至胶质慢慢吐出,十分累人;接着是制丸,在已成胶状的鱼糜中加入鸡蛋清、砂糖、食盐等调料,搅拌均匀,用掌、指挤成球状,溅入水中,文火蒸煮至丸熟浮起,才告完成。有美食家把“达濠鱼丸”誉为潮菜的杰出代表,殊不为过!达濠人仅凭鱼丸一项就可说对潮汕文化作出了贡献。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