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泥人“捏”出了“秀山泥人李”文化大品牌,打进了北京、上海大都市;一个500多人的小马庄,靠着吹奏唢呐和制笙技艺“吹”出了扬名省内外的大名气;一根根不起眼的小麦秆,在妙手天成中编出了“天工金麦草画”民间一绝的大名堂……走进柘城,扑面而来的民间文化艺术气息,一个个正在强势崛起的文化产业,会让您陶醉其中而流连忘返。
该县文化局负责人拿着一本《柘城文史博览》自豪地说:“柘城为炎帝朱襄氏故里,在这片文化沃土上积累和生长出了丰富灿烂的民间文化。全县拥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6人,1个省级特色文化产业村,2个民舞专业村,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
近年来,该县大力实施文化强县战略,积极挖掘文化资源,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发现和培养了李秀山、李亚伟、张公民、朱云阁、祖建军等一批文化能人,积极组织和参与各类民间工艺和旅游商品博览会,实行了文化创作、产品生产与销售宣传相契合的文化营销模式,把流传在民间的民舞、唢呐、泥人、杂技、琴书、麦草画等艺术瑰宝不断传承广大,“升级蝶变”成了该县文化产业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具有100余年传承历史、与天津“泥人张”齐名的柘城“泥人李”,有着典型的传统性、艺术的夸张性和浓郁的中原民风民俗气息。近年来,该县积极挖掘这一民间艺术瑰宝,创办了“秀山泥人李”发展研究中心和艺术培训基地,建起了总面积700多平方米的“秀山泥人李”泥塑艺术馆和一座集产品研发、艺术交流及制作、展销于一体的“泥人李”世家文化产业园,在北京、深圳等地设立了专卖店,开发出了具有艺术和商业双重价值的创意礼品和艺术饰品,大大拓展了经营范围。
享有“河南省特色文化专业村”盛名的小马庄村,全村有450多人擅长唢呐演奏,常年在外演出的唢呐班和艺术团就有80多个,足迹遍及河南、深圳、新疆、山东等地,有50多名唢呐高手在省、市、县唢呐大赛中获奖。村民李心平、李心善、李曙光手工精制的笙,音质圆润、清脆明亮、音准精确,畅销周边县、市。问及收入,村民李东风说:“前几天,俺在新乡演出两个多小时,就挣了40多万元!”
同样享有盛名的还有“天工金麦草画”。一根根小麦秸秆经过精湛的工艺制作和艺术创作,变成了天趣合一、韵味无穷的麦草画。近年来,麦草画大师张公民把麦草画装裱于陶瓷瓶和陶瓷盘上,大大提升了麦草画的艺术价值,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每年销售各类麦草画有上万件之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