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阆中,曾为巴国别都,巴国国都位于今重庆渝中区,巴人与汉民族长期聚居,形成一种具有鲜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成为阆中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巴渝舞是古巴人在同猛兽、部族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一种集体武舞。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就是由巴人组成的“龙贲”军,执看挺仗,前歌后舞,“凌殷人倒戈”,从而取得胜利。秦末,阆中巴人领袖范目率七姓巴人帮助汉高祖“还定三秦”,在冲锋陷阵中,巴渝舞又起了重要作用。《华阳国志·巴志》云:“阆中有渝水,民多居水左右,天生劲勇,数为汉前锋陷阵,锐气喜舞,便进入了皇室宫廷。
土着巴族賨人賨人天性劲勇,俗喜歌舞。汉高祖刘邦伐三秦建大汉时,被募为汉军前锋。他们那种“巴师勇锐,歌舞以凌”的气势和战斗力,赢得了汉高祖的喜爱,并将宗人的战争武舞取名为“巴渝舞”,引进宫廷,历经魏、晋、南北朝,至唐代,虽曾数易其名,仍盛演不衰。唐以后,“巴渝舞”在宫庭中销声匿迹,名不见经传了。但在民间仍在世代承传,历经演变,原始的武舞演变成祭祀性舞蹈和庆典性舞蹈。留传至今的“八仙鼓”(又名“巴象鼓”)即是历经演变的“巴渝舞”的一种表现形式。“八仙鼓”为长柄双面兽皮鼓,鼓面绘有八仙或图腾图案,直径约30--40厘米,鼓柄约120厘米。八仙鼓舞多为10人以上的群舞,适宜广场表演。表演时,沙锣一道,鼓手随后,一面击鼓,一面呐喊,不断变换队形,浩浩荡荡,威武雄壮。 由于古巴人特有的方言和表演形式,大多难知其歌词原意,也不通晓其句逗,曲谱和舞式到宋代以后逐渐失传。但它在人类历史上乃至今天的舞台艺术中永远闪烁着无比的光芒。
巴渝舞的主要伴奏乐器是鼓,辅以铜锣。这鼓叫“巴象鼓”。巴人部族,有以蛇为图腾的,还有以象为图腾的,有“巴蛇食象”的故事流传。巴象鼓,大概与巴人部族的图腾有关系。后来“巴相鼓”又叫“八仙鼓”,是因张道陵在阆中云台山修道,道教中也有“八仙”,故“巴象鼓”又被叫成“八仙鼓”。在民间,女人也跳巴渝舞,歌舞时,男袒臂,女束发,头戴面具,随鼓锣而起,据记载:“舞者执长柄兽皮鼓,以鞭击之,后随弓矛盾众,踊跃呼号,分合有序”,分“迎神”、“待战”、“搏击”、“驱麾”、“欢庆”等部分。巴人利用这种歌舞形式,团结部族,鼓舞斗志,平时“出入相友,守望相助”,一旦外敌入侵,便举族执戈以卫社稷。
今八仙鼓为巴渝舞之遗韵,流行于保宁镇一带。在节日或庙会时,由10名男性青壮年表演:2人打锣,8人打鼓。8个带手柄的圆形鼓上,分别绘有八仙形象,传统打扮是每人戴白色草帽,戴一副墨镜,身穿白绸对襟衫及灰色或黑色绸裤,脚穿鞋尖带汤圆花的布巾草鞋。左手执鼓,右手执长1米左右的竹片,排成两行,边走边打,由打锣的指挥打鼓的按纸牌点数打,如地牌、丁丁、河牌、么四、猫猫、三四、红九、梅子等,音量洪大,气势磅礴。
我的能力秀 http://wm23.cn/zhenghong
我的梧桐子 http://www.wutongzi.com/uc/76225009.html
我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5127347283
我的微博 http://blog.sina.com.cn/u/5127347283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