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很久以前,崇州境内三郎镇化成山上夜现红光,山民疑为寺院失火,前往救火,众僧皆言无有此事。忽闻有婴儿啼哭,众人循声找去,只见山门外有一丐妇产子,便相邀扶助,纷纷送竹料搭棚御寒,送米粮充饥裹腹,自身极穷者也要送一竹筒米,一个鸡蛋。此后十几年,丐妇之子长大成人竟统一了天下。为了纪念此事,从那时起,不管谁家生小孩子,亲友邻居都要给产妇和婴儿送吃穿,给婴儿的有狗耳朵帽、虎头鞋、披衫、鼓肚儿等,给产妇的有鸡、鱼、肉、蛋、油、米等,简直应有尽有,无所不备。“送竹米”又叫“送祝弥“,弥者,水盛众多之貌也,以此寄托良好的祝愿。由此还衍生出“汤米酒”、“汤锅酒”、满月酒、百日宴等习俗,沿用至今。
崇州人在祝寿时,凡年岁不满50的只能做生或过生期,生日一般吃寿面,祈求长寿。条件较好的家庭,办寿品,备宴席,贺客盈门,鸣炮送礼,时辰一到,举行仪式,祈祷福禄寿喜,礼毕大宴宾客。如今,虽也有大操大办者,但更多的人的则是以吃蛋糕、吹蜡烛、唱生日歌来取而代之了。 崇州素以“礼仪之邦“驰名,东晋《华阳国志》对此大加赞誉,清光绪《崇庆州志》记载:“外邻成都,学者文质彬彬,诗礼相尚,弦诵之声,达于四境。”为川西人所颂扬备至。生活在这块热土上的崇州人,从生到死,都有礼俗相伴,有诞生礼(含寿礼)、冠礼、婚礼、葬礼四大礼仪;有各种祭祀和祝贺礼俗,也有无数的禁忌礼俗,礼俗之多如岁日一般。
崇州习俗,每年除夕到翌年元宵盛行灯耍,元宵之夜达于高潮,城关、怀远、元通、三江等场镇最为热闹。灯分吊灯和游灯两类。吊灯,即家家门前檐下所吊之灯,彩纸糊贴,有圆形、方形、菱形、扁形、花样繁多;鱼灯、虾灯、瓜灯、宫灯,形态各异。尤以走马灯最为瞩目,它融雕刻、裱糊、剪纸、诗书画等多种艺术于一体。一般为柱形,高1米左右,中置转架,燃灯后因空气流动而使转架旋转,转架上所贴山水人物、飞禽走兽便周而复始,变换不止。小孩子则以玩兔灯为乐,将所吊兔灯取下,系绳牵动,夜游比美。至期,大街小巷,彩灯熠熠,五光十色,游人争赏。游灯以龙灯、狮灯、牛灯、幺妹灯、平台、高脚灯最为常见,街头巷尾,锣鼓喧天,日夜不辍。
建国后,此习相沿,但规模大减。至1983年,成都市第十六届灯会中,崇州参展的"万象更新"大型电动灯组,反映了市内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获得一等奖。后运回市城在罨画池公园继续举办灯展,又新展出1000余件灯作,盛况空前。兹将市中几种游灯略记于后。
龙灯 每年春节,市内城乡有龙灯出游,兆吉祥,庆新春,破五出灯,十五收灯。城关、济协、大划、三江等乡镇的龙灯品种尤多,舞龙、彩龙、火龙,五花八门,竞相媲美。舞龙精巧,黄布饰身,5至7节,6至8人挥舞。龙宝饰金,悬穿杆顶,转动自如,1人举逗。舞动时龙头逐宝,身尾环绕,在锣鼓声中,时而"苦竹盘根",时而"海底捞月",各种名目,变化无穷。彩龙华丽,一般7节或9节,以各色软缎为龙皮,造型逼真。出游时配以鱼、虾、螺、蚌、龟、鳖等灯作,在"滚绣球""龙摆尾"等吹打乐或川剧锣鼓声中表演各种动作,五光十色,光彩夺目。除春节和元宵外,也常活跃于大型庙会中。元通清明会曾出现过99节彩龙。火龙粗犷,以麻布绘以鳞甲斑纹为龙身。伴舞队伍庞大,多以油鞭火弹照明开路。舞者赤身短裤,头顶锅盖,脚穿草鞋,快速跑步。烧灯者手持烟花,夹道喷烧。烧越激,舞越烈,虽须眉皆灼,仍面不改色,象征年事红火,吉祥如意。这种以苦求乐的火龙舞,建国后被淘汰。
狮灯 市内以西山、怀远、三江、羊马、王场、东关、万家等乡镇的狮灯技艺精绝。怀远狮灯尤为有名,民国时期,曾舞于成都、温江、新津和乐山等地。这些乡镇的狮灯分"文狮"和"武狮"两种。文狮重于表情,如搔痒、舐毛、打滚、抖毛等。武狮长于技巧,与杂技糅合,跳跃、翻滚、腾转,健壮勇猛,有翻五台山等高架阵式多达百种。崇州狮灯的"破阵"尤为精彩,赏灯主家用晒簟、桌、凳搭成高架,将赏钱喜封置于顶端斗筐中,让伴舞的"猴子"上去自取,集戏剧、杂耍和舞蹈诸艺于其中;还有的让"狮子"也上高架,展现狮子为兽中王的机灵威武的性格。建国后狮灯表演时兴时废。80年代以来,每年春节期间,重新活跃于市内城乡。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