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
公路
111国道、302国道以及新建的省际大通道贯穿市区,乌兰浩特至阿尔山一级公路已开工建设,乌兰浩特至珲春高速公路已列入《东北振兴地区规划》,其中,乌兰浩特至白城高速公路即将开工建设。全市所有嘎查村中,80%以上已通油路。
铁路
铁路方面与北京、呼和浩特、哈尔滨、长春、大连等大中城市均有直达列车。白阿铁路改造和锡乌铁路工程即将开工建设,阿尔山至蒙古乔巴山铁路已列入国家铁路网建设规划,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规划的欧亚大陆桥之一。同时,乌兰浩特至江桥、白音胡硕至乌兰浩特铁路也在规划建设之中,将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铁路网络。
航空
乌兰浩特机场建设标准为4C级,可起降波音737等大中型客机。现已开通了至呼和浩特和北京航班,与乌兰浩特市毗邻的阿尔山机场正在建设。届时,将形成乌兰浩特及所在盟内有两个机场的航空运输优势。
6人口民族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底,乌兰浩特常住人口为327081,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291412人相比,十年共增加35669人,增长12.2%。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64064人,占50.16 %;女性人口163017人,占49.84%。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1.23下降为100.64 。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41862人,占12.80%;15-64
岁人口为262912人,占80.38%;65岁及以上人口为22307人,占6.8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比重下降6.80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4.5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23个百分点。
2010年,乌兰浩特共有蒙古、汉、满、朝鲜、回、达斡尔等17个民族,汉族人口为214451人,占65.56%;蒙古族人口为91374人,占27.94%;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 21256人,占6.50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27328人,增长14.60 %;蒙古族人口增加8282人,增长9.97 %;其他少数民族增加59人,增长27.83 %。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