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宁县,福建省三明市辖县,古为绥安县,唐乾元二年建镇,南唐中兴元年(958)置县。位于福建省西北部,介于北纬26°32′-27°06′,东经 116°30′-117°03′之间,地处海峡西岸经济区,闽西北、武夷山麓中段。建宁是台湾首尊肉身菩萨慈航法师的故里,在千年古刹报国寺建有慈航菩萨纪念馆。
建宁地质结构形成于26亿年前,由茫茫海底抬升为陆地并逐步向泰宁、宁化等周边延伸,地质学定名为天井坪地貌,是福建省最古老的一块陆地,历史久远的这块华厦古陆,形成了独特的地质条件,境内世界地质公园金铙山主峰白石顶为福建第二高峰(海拔1858米),具有典型的花岗岩石蛋地貌。年降水量1822毫米,年均气温16.8℃。有云母、瓷土、稀土等矿藏10余种。主要交通干线有207、309省道公路以及京福高速建泰高速连接线、向莆铁路建宁段,规划过境的铁路有浦建龙梅铁路。游览胜地有金铙山、高峰古道、闽江源自然保护区等,古迹有千年古刹报国寺等。
建宁是“中国建莲之乡”、“中国黄花梨之乡”、“中国无患子之乡”和省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县。建莲素有天下第一莲的美誉,已有千年种植历史,是历代皇家贡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建宁黄花梨被评为中华名果和福建省名牌农产品。建宁是福建省最具规模、最有代表性的特色农业县之一,年种植莲子、种子、梨子分别稳定在5万亩、5万亩、11万亩以上。建宁县还是福建省的母亲河闽江的发源地,亚洲最大的薄型纸生产基地和中央苏区县之一,享受西部地区政策优惠待遇。
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260),将建安郡校乡西偏地置绥安县,含今建宁、泰宁、宁化等,县治在今建宁城南约1.5公里处(见《晋书·地理志》、《三国志·吴书》)。东晋义熙元年(405),改绥安为绥城县。
随文帝开皇九年(589),绥城与将乐二县并入邵武。次年,邵武并入建安县,隶泉州(今福州)。唐开皇十二年(592),复置邵武县,改隶江西抚州。唐高祖武德四年(621),从邵武分出绥城故地复置绥城县,隶建州(今建瓯县)。贞观三年(629),再次并入邵武。垂拱四年(688)复置绥城县。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又析绥城县置归化、黄连二镇。黄连镇即今建宁。唐僖宗乾符五年(878),黄连镇人陈岩,统率镇兵(号九龙军)拒黄巢,被朝廷表为义宁军,置鼓角、赐牌印、治永安(永安即今里心镇)。不久军废,改为永宁镇。南唐保大四年(946),李璟率兵破建州后,改永宁为永安镇,次年改为永安场。南唐中兴元年(958),升永安场为建宁县(据《历代地理沿革表·县表(15)·福建·建宁县》载:“中兴元年升场为建宁县”。《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邵武府》所记相同。但同页背面一栏却记为:“宋建隆元年(960)升永安场为建宁县”,和《舆地纪胜·福建路·邵武军·县沿革·建宁县》以及《八闽通志》、《闽书·方域志》、《读史方舆纪要》等书的记载内容相同。此处沿用民国版《建宁县志》记载。),属建州,迁治于今濉城镇。太平兴国五年(980),建州郡之邵武县升为邵武军,领邵武、光泽、归化、建宁四县,建宁改隶邵武军。
元代至元十三年(1276),改邵武军为邵武路。明洪武元年(1368),又改路为府。清仍明制,建宁县属邵武府。
民国元年(1912),撤邵武府,在南平设北路观察使,不久,改为建安道,建宁属之。民国17年,实行新制,废建宁道,建宁直属福建省政府。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