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属
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260),将建安郡校乡西偏地置绥安县,含今建宁、泰宁、宁化等,县治在今建宁城南约1.5公里处(见《晋书·地理志》、《三国志·吴书》)。东晋义熙元年(405),改绥安为绥城县。
随文帝开皇九年(589),绥城与将乐二县并入邵武。次年,邵武并入建安县,隶泉州(今福州)。唐开皇十二年(592),复置邵武县,改隶江西抚州。唐高祖武德四年(621),从邵武分出绥城故地复置绥城县,隶建州(今建瓯县)。贞观三年(629),再次并入邵武。垂拱四年(688)复置绥城县。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又析绥城县置归化、黄连二镇。黄连镇即今建宁。唐僖宗乾符五年(878),黄连镇人陈岩,统率镇兵(号九龙军)拒黄巢,被朝廷表为义宁军,置鼓角、赐牌印、治永安(永安即今里心镇)。不久军废,改为永宁镇。南唐保大四年(946),李璟率兵破建州后,改永宁为永安镇,次年改为永安场。南唐中兴元年(958),升永安场为建宁县(据《历代地理沿革表·县表(15)·福建·建宁县》载:“中兴元年升场为建宁县”。《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邵武府》所记相同。但同页背面一栏却记为:“宋建隆元年(960)升永安场为建宁县”,和《舆地纪胜·福建路·邵武军·县沿革·建宁县》以及《八闽通志》、《闽书·方域志》、《读史方舆纪要》等书的记载内容相同。此处沿用民国版《建宁县志》记载。),属建州,迁治于今濉城镇。太平兴国五年(980),建州郡之邵武县升为邵武军,领邵武、光泽、归化、建宁四县,建宁改隶邵武军。
元代至元十三年(1276),改邵武军为邵武路。明洪武元年(1368),又改路为府。清仍明制,建宁县属邵武府。
民国元年(1912),撤邵武府,在南平设北路观察使,不久,改为建安道,建宁属之。民国17年,实行新制,废建宁道,建宁直属福建省政府。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建宁县在民国20年至23年建立苏维埃政权。初属江西省苏维埃,民国22年4月,划归闽赣省革命委员会领导,并一度成为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
民国23年,国民党政府将建宁划归第九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邵武)管辖。次年,改隶第七专员公署(长汀)。民国29年起,划归第二专员公署(南平)管辖,直至1950年2月建宁解放。
解放后,1950~1970年6月,隶属福建省人民政府南平专员公署。1970年7月,划归三明地区。1983年,三明改为省辖市,建宁为市辖县。[1]
行政区划
全县辖4个镇、5个乡:濉溪镇(原名濉城镇)、里心镇、溪口镇、
均口镇、伊家乡、黄坊乡、溪源乡、客坊乡、黄埠乡。
濉溪(由原濉城镇、金溪乡合并):县人民政府驻地。
里心:闽赣边陲边贸集镇,唐义宁军治所,1931年为红军总部驻地。
溪源:林区集镇,革命战争时期为溪源区、黎南县委、建宁县苏维埃政府驻地,“闽笋之乡”。
均口:古战营,建宁、宁化、明溪边界集镇。福建母亲河闽江正源头。
伊家:1931年7月第三次反“围剿”红军总部、闽赣省委机关驻地,红军五、九军团长征出发地之一。
客坊:历史上为闽赣客商中转交通要道。
黄坊:林区集镇,第五次反“围剿”战略要地。
溪口:有毛泽东旧居,建宁县革命纪念馆、建宁县民俗馆。
黄埠:自古以来就有墟场、店铺,且土壤以黄土为主,故名黄泥埔
2自然地理
编辑
建宁县地处福建省西北隅,位于武夷山脉中段,四周高山环抱,境内丘陵与溪流交错。气候暖湿。山地森林茂密,动、植物资源丰富,水力资源丰富。[2]
地貌
建宁地形以丘陵和中、低山为主,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87.4%,平原、盆谷仅12.6%。地形四周高中部低,呈阶梯状下降,表现为明显的层状地貌特征。县内最高峰白石顶海拔1858米,最低处大源、器村海拔290米,相对高差1568米。[3]
气候
建宁地处中亚热带,属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又有大陆性山地气候特点。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冬夏干湿差异悬殊,地形复杂,立体气候及地区小气候差异显著,故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4]
水文
建宁县内溪河总长达1005.9公里,主要溪河有13条,其中濉溪及其
建宁夜景(14张)
11条支流属金溪水系,在袁庄注入金湖后,经将乐至顺昌,汇入闽江上游三大支流之一的富屯溪。台田溪属沙溪水系,为宁化水茜溪的上游支流,发源于均口乡均口村严峰山,为闽江正源源头。[5]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