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祠楼也叫东岳行祠,又叫岱祠行宫,四名崇佑观,五名东岳庙。 位于大荔县朝邑乡大寨子村岱祠内。
岱祠始建时间不详,只知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重修,明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增建殿宇。该祠东西宽89年,南北长129米,占地总面积为11480平方米。原建筑有山门、中岑楼、东歌楼、西东楼、牌坊、香亭、长春阁、左钟楼、右鼓楼、献殿、坐殿、寝殿等。东庑并有七十二山神。这此建筑都很雄伟,它们斗拱挑角,雕梁画栋,只是因遭破坏,全部毁坏,只有岱祠岑楼还保存完好。本人曾去岱祠楼看到目前的保护现状,当年拆除的大殿建筑构件堆放场景,看到的是残垣断壁,看到的是建筑构件的朽坏,看到的是石碑随意堆放,让人十分心寒!据讲,当年拆除大殿上的斗拱时,因为无法取开,而将其锯断,而现在要修复起来实在太难了!下面的照片就是建筑构件堆放和大殿基址的部分情景.
岱祠岑楼,俗名东岳庙戏楼。始建于宋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座落于岱祠正南方,高17.5米,明穆宋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增建,清时又多次重建。解放后,党和政府对岑楼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于1963年至1964年间再次进持整修。岑楼叠檐三重,立通柱,上复盖琉璃筒、板瓦,旁镶戏珠龙,斗拱挑角,雕梁画栋,下层北面为舞台,台面宽敞,在舞台上演唱,有余音绕梁之感。台内原有台梯楼板,可攀沿而上。登楼远眺,北望蜿蜓起伏的铁镰山恋,南视雄伟俊秀的太华三峰,俯瞰黄、洛、渭河,使人倍感祖国的大好河山壮丽似锦。古有诗云:“岱祠灵活芮城胎,宋代岱楼势壮哉”、“华原高耸岱祠超,百尺岑楼接紫霄”。
岑楼建筑,是我国古代想象丰富,构思离奇的劳动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有较高的科学和艺术价值。另外,这里还有清乾隆六年立的“东岳庙重修汉关夫子并总嗣圣母二祠碑”,高2.23米,宽0.22米,楷书碑文,正文8行,共418字。周边线刻蔓草,花卉纹。
1948年,为中共平朝工委掌握的国民党朝邑县常备大队移驻于此,东岳庙顿成中共朝邑地下组织在朝邑县城内的另一个重要活动地点。国民党朝邑常备大队是国民党地方上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在中共平朝工委的工作之下,其大队长刘钟谐(后换成王晏亭)和副大队长张建勋及中队长马宝嘉、周子敬等及大部分小队长皆为共产党员。大队内成立了以马智敏为支部书记的共产党支部。
1948年9月荔北战役前夕,西野三纵侦察参谋田景山(化名苗参谋)装扮成常备大队副队长张建勋的卫兵前往大荔县城侦察,行走到朝邑县两宜镇时,被流亡于此的国民党韩城保警大队抓捕,羁押大荔重刑之后叛变。刘钟谐和张建勋受到牵连被迫出走。共产党员王晏亭在平朝工委的暗中活动下,继任了常备大队长,使得这支武装力量仍继续掌握在共产党人手中,保障了朝邑起义能够顺利举行。
1948年10月5日晚,王晏亭根据朝邑起义城内行动指挥部制定的行动计划,分层次向有关人员布置了各自的行动步骤。起义开始后,王晏亭、马宝嘉、周子敬、马智敏率领全体队员,以迅猛的速度解除了从山西逃亡于此的“晋南反共救国军”200余人的武装;活捉了驻县城西街的国民党谍报人员及驻县城北寨子的国民党“华、潼师管区”接兵连人员。10月6日拂晓,王晏亭又根据朝邑起义指挥部领导人员范明、王俊、韩增友的指示,机智地活捉了荔北战役中被西野大军打散后懵懵懂懂从寺前镇逃跑至朝邑的国民党第17军48师144团100余名士兵(内有一名副团长)。
朝邑起义胜利后,常备大队官兵被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府军分区朝邑支队第二营。解放以后,朝邑东岳庙古建筑受到政府的保护。现仅存的岱祠岑楼已被修茸一新。
岱祠岑楼和号称天下第一仓的丰图义仓近在咫尺,遥相呼应。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曾来过这里,对此建筑进行过详细的考察也对有关方面提出过保护的建议。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