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县皮影

家乡区县: 庆阳市环县

皮影戏
“有一种艺术,是完整的戏剧,比莎士比亚剧早1800年;使用影像,比卢米埃尔发明的电影早2100年;是纯粹民间具有‘摇滚’精神的音乐,比猫王早2150年。这种艺术是中国独有的,这就是皮影戏……”------皮影戏,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这种拙朴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
皮影艺术堪称当今影视艺术的鼻祖,起源于中国,是中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先秦,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皮影戏是中国一种民间艺术形式。甘肃的陇东环县道情音乐高亢激昂,婉转悠扬,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唱腔委婉流畅,情深意长。挑线操作神韵飘逸,栩栩如生。抒情曲调尤以"嘛喤"(又称帮腔)最具感染力,每唱至高潮动情处,根据固定格式,主唱领起,全体合声,一腔三折,一唱三叹,气氛浓烈,娓娓动听。更令人叹服的是长达三四个小时的唱腔道白全由主演者一人男腔女调、多腔并用,旁无提词,全本贯通。演唱念做,声情并茂,挑线操作,游刃有余;舞台场面,有条不紊;管弦丝竹,一锤定音。
环县道情皮影全部道具,仅装两只木箱而已,一条毛驴就可以驮着走乡串户巡回演出,简便易行,出入方便。且它演出地点多数在群众居住的冬暖夏凉的黄土窑洞中,在窑洞演出,开门见山,宽敞豁亮,收音聚光,别具风采。群众形象的称之为"吼塌窖"。
环县世世代代养育着象黄土一样热忱、刚强的环江传人。他们出生时落在黄土炕头,去世后掩埋在黄土地下,一生中"道情"成了他们大苦大悲中的"大乐"。当老牛、木犁、疙瘩绳,在夕阳下的田野里累的筋疲力尽之时,他们会站在沟沿上磨耙上,尽情大吼几句道情,顿时那心胸肺腑、关关节节的困乏便一尽涤荡,尽扫无存。高兴时唱激扬的快板,痛苦时吟忧怨哀婉的慢板。道情唱词多用七字、十字联句,押韵自如,便于识记。一曲曲唱词简直是一首首多情优美的诗,既哲理自现,又佳句百出,既悠扬婉转,又声韵和谐。
2007年环县道情皮影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也是继甘肃花儿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我省又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级非遗名录”。

blksay(2014-04-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