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工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1、精细化工产业。现有规模以上企业42家,占全县规模以上企业的40.2%,主要企业有丰利能源、可利威化工、光明化工、中博化工、中炜化工等,产品主要为成品油、混合芳烃、橡胶助剂、润滑油、特种树脂、消毒剂等。今年元-7月份,化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8.1亿元,占总量的43.7%。
2、玻璃制品及电光源产业。现有规模以上企业18家,占全县规模以上企业的16%,销售收入占总量的15.8%。主要企业有顺达玻璃、大成玻璃、阳晨玻璃、新和实业、兴发玻璃等,产品主要有玻璃棉、玻璃拉管、安瓿瓶、日光灯管、药用玻管、圣诞灯饰、真空集热管、太阳能热水器等,其中玻璃拉管行业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2%左右,玻璃棉行业占全国市场�%B@�额的17%左右。
3、金属制造产业。现有规模以上企业4家,销售收入占全县总量的15.8%。主要产品有铜拔丝、电线、电缆、机械制造件等,龙头企业有龙马实业、津猫电缆、昊星机械设备制造等。
4、木材加工产业。现有规模以上企业19家,销售收入占全县总量的11.6%。主要产品有板皮板材、建筑模板、木制工艺品、中高密度纤维板、轻型文化纸、生活用纸等,龙头企业暉光明密度板、通宇纸业等。其中,通宇纸业生产的“黑鹰”牌轻型纸被评为河南省优质产品,光明密度板公司在中国纤维板制造业中名列第26位。
5、羽绒产业。现有规模以上企业8家,年销售收入占总量的7.5%。规模较大的企业有善高羽绒公司、华兴羽绒公司等,主要产品为分拣高档羽绒、水洗羽绒等,被确定为河南省羽绒加工科普示范基地。
(二)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范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农业的发展决定了范县经济的发展水平。近年来,我们立足范县实际,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大力培育主导产业,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夯实发展基础,促进了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总体来看,我县农业工作有以下几个特点:
1、粮食生产稳中有升。范县现有耕地面积57万亩,分南部稻区和北部旱作区,其中,稻区面积30万亩,旱作区面积27万亩。全县农作物以粮食为主,常年种植冬小麦面积42万亩左右,水稻30万亩,玉米13万亩,花生、大豆、棉花、蔬菜等经济作物14万亩。通过大力实施高产田创建,推广新技术、新品种,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改变耕作模式,确保了全县粮食生产连年稳产高产。2011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35.3万吨,比2006年增长2.4万吨,年均增长1.4 %。
2、主导产业带动能力不断增强。按照“提升传统,引进名优,壮大特色”的思路 ,狠抓了水稻、林业、畜牧养殖三大主导产业基地建设。全县水稻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涉及9个乡镇,其中绿色稻米达到20万亩,发展有机稻米2万亩,荣获全国水稻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是濮阳市水稻生产主要基地。培育了“天灌”、“永合利”等大型稻米加工龙头企业,其中“天灌”牌精制大米获国家农产品金奖。水稻产业的发展,使全县背河洼地、盐碱易涝区成为中原米乡。大力实施“林业富民强县”战略,结合黄河滩区实际,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活动,范县先后被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县”、“河南省绿化模范县”、“河南省林业生态县”等荣誉称号。目前,全县共有林地面积28万亩,沟渠路河绿化率达到98%,活立木蓄积量180万立方米,林木覆盖率达30%。依托丰富的林木资源,大力发展林产品加工业,目前,全县林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00多家,培育扶持了光明密度板、通宇纸业、晟豪木艺制品等龙头企业,建成了豫北地区较大的木材加工园区和木材集散市场。2011年,全县林业总产值达到9亿元。按照“区域布局、规模经营、标准化养殖”的发展思路,全面推进畜牧业发展,目前,全县各类畜牧养殖小区达到15个,标准化养猪场达到35家,标准化养鸡场31家,肉牛、奶牛养殖场57家,培育了中原畜禽、昊星牧业、诚信猪场等7家省市级畜牧养殖龙头企业,带动农户2300多户,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
3、特色农业成为新的增长点。根据产业基础和群众种养习惯,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培育了4个特色农业种养区。一是设施农业。重点在北部旱作区,主要发展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等蔬菜种植业。目前,全县设施农业面积达到6600亩,亩均效益在1万元以上。二是莲藕种植。利用废旧坑塘、低洼易涝区发展莲藕种植是我县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突破口。目前,全县莲藕种植面积达到3.8万亩,亩均效益6000元以上。今年建设了以陈庄乡为中心的特色莲藕种植示范区,集中连片千亩莲藕种植园区已达到7个。三是泥鳅养殖。利用全县丰富的水资源优势发展泥鳅养殖,成为稻区农业结构调整新的途径。在往年泥鳅养殖规模基础上,今年全县养殖面积发展到1万亩。四是林下经济。利用丰富的林地资源发展林下经济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目前,全县发展林下经济3.5万亩,建设林下养殖大棚300座,鸡鸭鹅养殖量120多万只,棚均效益2万元以上。
4、农业抗灾害能力不断增强。范县受制于水,得益于水。为此,我们把水利建设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保障全县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举措,连年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目前,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1.5万亩,旱涝保收田面积达到37.75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1.2万亩。我县连续17年夺得河南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红旗渠精神杯”。相继实施了彭楼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中低产田改造、小农水重点县、现代农业、抗旱应急、孟楼河治理等项目,总投资1.1亿元,新增灌溉面积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7万亩,年节水量830万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硬环境明显改善。
(三)城乡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
1、县城品位明显提升。以创建省级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园林县城“三城同创”活动为载体,坚持“拉大框架、完善功能、提高品位、搞活商贸”的总体思路,以基础设施建设和绿化、美化、亮化为重点,膨胀县城规模,加快推进城镇化。按照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高起点编制、修订了《范县城区总体规划》,城区规划区面积由原来的9平方公里,拓展至19.6平方公里,城区及周边控制性详细规划基本完成。县文体馆、文化休闲广场、主要街道楼体立面改造、污水管网、天然气管网、人行道铺设等一大批市政项目相继竣工投用,板桥路、迎宾大道、黄河路等道路全线贯通,形成了“七纵五横”的城区道路框架,县城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大力发展房地产业,老城区改造正在有序推进,城市容量进一步加大。近年来,我县新建房地产项目30余个,开发面积200余万平方米。新城区建成区面积达6平方公里,县城人口达到5.6万人。今年上半年,被评为全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县。
2、小城镇建设扎实推进。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有序推进”的原则,指导各乡镇立足自身优势,不断开发和完善城镇功能,提升经济发展水平,新建和改扩建各类专业市场13个,新增商业经营面积20多万平方米,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营销业态快速发展,小城镇产业集中和人口聚集能力明显增强,2011年全县城镇化率达到29.37%。
3、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稳妥推进。按照“分类指导、科学规划、群众自愿、就业为本、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根据县域体系规划,全县拟建47个新型农村社区。目前,濮城镇文昌苑、陆集乡六合锦苑、陈庄乡贵和等9个社区正在紧张建设,已完成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张庄乡富和、辛庄乡安馨家园、白衣阁乡城南花园等3个社区即将开工建设。
(四)和谐范县建设成效显著
坚持以人为本,每年都办成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和全县发展大局的大事实事。先后完成了县一中新校区、县医院病房楼、县妇幼保健院门诊楼、乡镇中心卫生院、标准化村室、校安工程、文体馆、文化休闲广场、乡镇文化站等一大批工程项目。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积极推行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教育、科技、文化、卫生、计划生育等社会事业健康发展。认真做好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和困难群众、贫困大学生救助工作,“桑梓助学”已成为范县的知名品牌、爱心形象,荣获民政部颁发的“中华慈善奖”,“三级民委”救助模式在全省推广,五保户、低保户、贫困大学生等弱势群体的生活得到妥善安置,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努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