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县历史
区划调整,解决金堤河水出路
金堤河是随着金堤的修建与修复而形成的。东汉明帝十三年公元70年 ,王景治理黄河初建左堤和右堤,当时黄河道经内黄、清丰、南乐、大名诸县一线。清朝黄河南移,光绪元年1875年 将右堤改为北金堤。由于历代尤其新中国建立后多次培宽加高,大量挖土逐渐形成顺金堤积水沟。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 濮阳县沿金堤挖引水沟,深至膝,宽不过丈,名曰:引河——这便是金堤河的前身。后来由于上游濮阳、滑县等地区的涝水下泄量逐年加大,自然形成顺堤河流。至于何时何人命名为金堤河,尚未查清,可能是因金堤而得名吧。今日金堤河起源于滑县耿庄,干流长在158.6公里,其中濮阳市段131公里,流域面积5047平方公里。其中濮阳市面积为1750平方公里。金堤河流域涉及河南、山东两省,新乡、鹤壁、安阳、濮阳、聊城5市,新乡、汲县、浚县、封丘、延津、长垣、滑县、濮阳、范县、台前、莘县、阳谷等12多个县。金堤河跨河南、山东两省,范县为边界线。汛期上游水大量下泄为害,下游范县、寿张两县不愿意无代价的接收上游客水,承受水灾。范县在边界筑坝拦阻,这样便形成跨省区的水事纠纷,而且成为老大难。建国前长期未能解决。1963年8月上旬,金堤河流域连降暴雨。尤其是下游寿张县段出现了记载以来的特大暴雨,几天内累计降雨量在600毫米以上,其中一天一夜降水达300毫米以上,平地已积水成灾。金堤河南小堤已经漫溢,无法防守。在全力以赴紧急修筑第二道防守堤时,上游客水形成洪峰,接连推毁范县三道拦水坝,全部泄入寿张县河段。寿张县金堤以南瞬间一片汪洋,台前村至孙口村一带水深达1.5米以上,墙屋倒塌无计其数,人民财产受到巨大损失。解放军派出舟桥部队,动用大批橡皮船紧急抢救村民。与此同时黄河水位升高,与金堤河水持平,金堤河水一时难以流入黄河,寿张县金堤河以南形成湖区,待黄河水位降低后,笔者时任寿张县人委办公室主任 随同县长施财,县黄河修防段领导及技术人员,用数吨炸药,将临黄大堤张庄段爆破,使金堤河水下泄入黄河。事后在破口处建立了张庄排水闸门即现在的张庄闸 。这次灾后金堤河水事纠纷更加恶化。范县决心重修拦水坝,对原坝加高,以防后患。此举给上游地区增加后顾之忧。解决金堤河水的出路问题,势在必行。在国家及河南、山东两省的关注下,由水电部部长钱正英协调,提出方案,最后国务院于1964年2月29日“特急 国水〔1964〕86号文”决定,采取区划调整的办法解决两省之间水事矛盾。首先将河南省东明县划给山东省为前提,再撤销山东省寿张县建制,将寿张县金堤以南五个区并入范县,范县金堤以北五个区划给莘县,同时将寿、范两个半县合并而成的范县,划给河南省、归安阳地区所辖。遵照国务院指示于4月1日山东、河南两省在范县召开交接会议。山东、河南省分别由山东副省长陈雷和河南副省长王维群及两省业务部门的干部,会同聊城地委副书记王翰卿和安阳地委副书记焦祖函,并由黄委会副主任韩培诚参加。两省交换所涉及的区、乡干部随地不动。而寿张县县直机关三千余名干部职工。除县长施财、县委副书记穆玉鹏,副县长孙敬清及四十余名行政干部调往范县外,其余干部职工分配聊城地区及所属各县。
范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黄河中下游北岸,西望太行,东瞻岱岳。面积560平方公里,人口49万,辖2镇10乡,587个行政村。范县历史悠久,为上古颛顼氏故墟,舜帝故里,夏属,昆吾,春秋为晋邑,西汉初(公元前206年)始置县,以南临范水而得名,迄今已有2200余年历史。"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在此任县令五载。境内现存有丹朱文化遗址、苏佑墓等文化古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