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朝南天坑群的由来
传说当年有一位大仙驾着祥云路过水澄地垌,俯首间,隐隐约约看到地洞边的山峰如笋突兀,且朝着一个方向倾斜,似臣子向君王朝拜,顿感山之奇异,认定此地是富庶出贵的地方,于是就按低云头仔细察看。
大仙眼下的山峰象七星北斗,地垌似渡河舟船,周围有蜿蜒连绵起伏如龙腾飞的群山,有象雄狮俯卧的峻岭,有似五印般低矮的山丘……此处虽然不及骏马奔腾壮观,万里平川开阔,说是锦绣之地也不过分。地垌只缘缺水,少了三分灵秀,没了生机,以至荒草丛生。俗话说:“无土不生、无水不长、山因水秀、水因山活,有水便有气,无水不生才”。不毛之地,何来富贵?心善的大仙动了恻隐之心,欲成全其好事,为当地黎民百姓谋福祉,他一步跨上了宝界山峰顶,进行祥细察看,寻找补救办法。
大仙经过详察,决定赶几座山到峡口,将大江拦往这里,便利田地灌溉,让此地真正成为米粮之川,富庶之地。他立刻施展法术,吹上几口仙气,眼看那座座小山慢慢地往前移动,因用功力,不一会功夫大仙汗流浃背,气喘嘘嘘,觉得口干舌燥,正欲歇息。
此刻,一位洗衣挑水的妇女由远而近,缓缓前来,大仙立刻摇摇身子变成了一位头戴草帽、流鼻涕的白胡子老人,手拄拐杖站立在路边,待妇女走近时,以乞讨的口气说:“妹妹,请给口水喝吧。”妇女一看他乞丐模样,心想自己老远洗衣挑水,好不容易才到这里,心不情愿没好气地说:“你那脏乎乎的样子,会把水弄脏,谁愿给你喝?”大仙讨不到水喝,心里不是滋味。此时又来一位妇女,也是洗衣挑水的,大仙想讨一个阳口(吉言),待妇女走近身边,说:“妹妹,你看到我的羊群过去没有?”此妇女心直口快,不假思索:“我没看见你的羊群,只看到几座山在移动。”法术被道破,大仙的羊群变成了几座山,不再移动。大仙气得胡须都翘了起来,嘴唇在微微颤动,感到惋惜又无可奈何……手不自禁地将拐杖在地上戳,脚在地上躲,自言自语道:“好个水澄垌,水把地底拱(钻)”。妇女接过话茬:“晴得三天日,男女不得空(闲)”。转眼功夫,流鼻涕的老人已不知去向,那顶草帽化成了山(帽子山),拐杖丢在脚印上,变成了桥(仙人桥),那拐杖戳地和脚蹬地的印迹,就形成了许多大坑——天坑群。
在广西西部,世界最大的天坑群--"乐业天坑"已成为著名的旅游景区。在广西北部的全州县,也有一个同样令人称奇的天坑群--"石脚盆天坑",却至今鲜为人知。正由于她"待字闺中",是一块尚未开发的处女地,更增加了几许探访的神秘和险趣。
"五一"期间,我们在当地干部的带领下,对天坑群进行了探访。车子从全州县城出发,沿坎坷的公路颠簸1个多小时,终于来到石塘镇水澄村委石脚盆自然村。"石脚盆天坑群就在这里了。" 一下车,就看见一块大大的石碑,刻着《保护石坑生态环境村民公约》。"这里自然条件比较恶劣,村民们盼着搞旅游开发,自发组织制订了这个公约,先将旅游资源保护好。"陪同我们的干部黄大哥介绍说:天坑群有大小天坑9个,由北向南一字排开,且大小不一,最大的有200多米深、1000多米宽,小的深度只有90-110米;形状各异,有长条形的、椭圆形的,也有不规则形的。天坑群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
"秀水潭"品水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选择了最大的龙潭天坑作为探访的主要目标。沿一条羊肠小道慢慢下到坑底,就是全村人的主要饮用水源--"秀水潭"。水潭不大,不到一亩宽的面积,但极具特色。除为取水而拦截的水泥堤坝外,其余三面都是陡峭的坑壁,峭壁上长满郁郁葱葱的灌木和藤蔓。春末夏初季节,这些精致的植物特别的绿,特别的亮,倒映在椭圆形的水面,构成一幅绝佳的写实油画,让人叹为观止。
水潭的水,不是我们常见的深潭的碧绿色,而是极少见的粉蓝色,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妩媚动人。来到潭边,我们就忍不住将手放进水中。顿时,一股凉意沁人心脾。村民介绍说:经专业人士化验,秀水潭的水饱含负离子和多种稀有元素,水质极佳,还特别养人。一些村民的媳妇,刚从外地娶来时显得又黑又瘦,在村里生活几年,喝了秀水潭的水,用秀水潭的水洗头洗澡后,就变得白白嫩嫩,妩媚动人了。
"植物国"赏草
越过秀水潭堤坝,沿坑底的小溪往里走,除了绿色还是绿色,仿佛来到一个神奇的植物王国。由于坑内坑外的气候差异,为植物生长提供了一个特别的生存环境,这里到处生长着奇特的灌木、野花和草本值物。眼尖的宣传部干部小王首先看到了一种只有叶子、没有茎的草本值物,它的整个植株都是细细的、圆圆的叶子,均匀地分布、附着在潮湿的石头上,别具一番韵味。接着,像柏树一样的藤、像桫椤一样的蕨,引得我们争相观赏。
更奇的要数一种"结果树",它有几个人高却没有多少叶子,就在它光滑的树干上,无端地结出一串串果子来,让人好生奇怪。果子有人的拇指般大小,生的呈青色,熟的变成橙红色。小王好奇地摘下一个果子放进嘴里,细细的咀嚼,甜津津的,由于不知道它叫什么树,也不知道果子能不能吃,我们都不敢吃,小王也不敢多吃了。
突然,溪边的道路变得潮湿起来,而且特别窄,我们担心滑倒,便想抓住旁边的竹子一步一步地往前走。小王立即叫道:"小心你的手。"果然,记者发现手掌被挂破了一些表皮,痒痒的。定睛一看,原来这些竹子的竹节周围长满了刺,再一细看,又惊奇地发现这些竹子不是圆的,竟是方的。"这是天坑特有的方竹,看你们难得来,留个纪念罢了。"小王打趣说。
"无名洞"探幽
刚领教了方竹的锋利,又要接受寒冷的考验。沿长满方竹的小路继续走下去,突然感到一股凉风袭来,让人不禁打了一个寒颤。"前面是一个深不可测的洞。"小王介绍说,里面又黑又冷,得穿上衣服。我们现在才知道同行的黄大哥拿着套衣和手电筒的意图了。
刚到洞口,我们碰上两个从浙江来的老人,在一个年轻人和一个中年人的陪同下,正在加衣服。经打听,他们两个加起来正好150岁,是来桂林玩的,听说全州有个在天坑群,就来先游为快。如此巧遇,我们都非常兴奋,结伴着往洞里走。
洞不宽,小溪也穿洞而过,很潮湿,只有很窄的一条路,且前进几十米远就黑得什么都看不见了,我们只得借着手电筒的光,靠方竹当手扙摸索着往前走。里面的风越来越大,感到寒意越来越大。我们继续行进,在前进600米后,遇到了第一道难关:这里全是巨大的、斜插的石块,像一堵墙一样挡住了我们的去路。右边是一直跟随我们的那条小溪,有2米来宽,要是在外面我们是完全能够跳过去的,但在这个溶洞里我们却只能望而生畏。为了不虚此行,我们勇气来了,一个个挽起裤子扑通扑通跳进了齐膝盖的水里。水里冰凉得刺骨,寒气迅速传遍了全身,我们趟水而走,走了几十米绕过"石墙"后,迅速找了个低些的地方上了岸。
大约进到1公里深的地方,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石块堆积层,在这里能听到轰隆隆的声音,我们判定是溪水落差而发出的声响。
翻越堆积层,就进入了一个美妙的场景:一股约3米宽的水从三四米高的绝壁上垂直坠入深潭,形成一幅洁白的水幕奇观,可谓是洞中仙境。
再往里走,洞体呈明显的下降走势,由于进洞时间已久,怕电池不足被困洞中,我们也只得"返航"。
当地村民说,这个洞大约有6公里深,洞里的小溪再流4公里后到两河乡上刘村才"弃暗投明"。
从无名洞出来,已是下午4点多,太阳已经明显偏西,我们赶紧往天坑外爬。快到山顶时,又隐隐感到一阵凉风吹来。黄大哥告诉我们,这里是连接刚才探险的那个洞的一个洞口,有好几十米深,直通洞底,曾有一头牛从此直坠下去就变成"牛肉"了。但有股清风出来,是歇凉的好地方,我们称它为"一帆风顺",因为过了这里就到山顶公路了。来到洞口,向里望去,里面果然黑得吓人。我们只得在远离洞口的地方,歇完凉后直奔公路而去。我们4个多小时的"石脚盆天坑群"探险之旅宣告胜利结束。
梧桐子个人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87924349.html
能力秀个人主页:http://www.wm23.cn/asami
微博主页:http://weibo.com/u/3542835330
博客主页:http://blog.sina.com.cn/u/3542835330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