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玉奎难忘康定城外“望兵桥”
尽管已经87岁高龄,但是原省军区顾问、副军职离休老红军凤玉奎却是我省目前健在的老红军中最年轻的一位。老人红光满面,精神矍铄,战争岁月虽然已经结束了半个多世纪,但老人那种革命战争年代的刚毅和坚强仍然存留在眉宇间。提及曾经的峥嵘岁月,他满怀激情地讲述着永远萦绕在他脑海中的那些难以忘怀的红色记忆。
凤玉奎1920年11月出生在四川苍溪县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1933年5月,不满13岁的凤玉奎就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红军的大家庭里,凤玉奎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大家庭的温暖。从共青团员到工农红军战士、司号员、机枪连勤务员……,在战斗中,凤玉奎学会了什么是“阶级友爱”,学会了医疗救护技术。红军的精神、革命的道理、中国的未来……凤玉奎在成长中逐渐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他从一个稚嫩的小兵娃子成长为一名成熟的革命战士。
“当年红军的条件非常艰苦,过草地时,每人只配备了5斤干粮、5斤干柴和3斤盐,但是战友之间的关系都特别亲密,就像家人一样,我们的队伍就是保持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宝贵的革命斗志,靠着团结的力量走完长征的。”回忆起当年长征途中的往事,凤老显得有些激动。史料告诉我们,那些吃草根、树皮、野菜,甚至将皮带煮着吃的事情,都真真实实地发生在凤玉奎和他的战友们身上。
说起长征,凤老讲述了他常常想起的一段往事。1935年的秋天,凤玉奎所在的红31军某通信连在离康定城附近的一个藏族村庄做短暂休整,准备翻越大雪山。临行前,凤玉奎等几名战士在连队司务长的带领下,到泸定县去背运粮食。在返回康定的路途中,凤玉奎突发急病,昏倒在地。大家抢救了很长时间,都不见凤玉奎苏醒过来。部队就要出发,而几个人身上都背负着重重的全连的口粮,无论如何也不能耽误,抬着他长途行军更是不可能。万般无奈,带队的司务长只好咬咬牙,将凤玉奎抬到路边显眼处,等待后续部队收留,他带领运粮分队的战士火速赶回康定。
在夜幕降临时,被大雨浇醒了的凤玉奎,碰到了友邻部队的战友。他们留他休息了一夜,让他填饱了肚子,帮他烤干了衣服。第二天一早,他就告别了战友,大步流星追赶自己的部队去了。
傍晚,凤玉奎终于一步一瘸地回到了驻地,在康定城边的木桥旁追上了正在焦急等待他的许富发排长和全排战士。从此,康定附近的老百姓,都管那座木桥叫做“望兵桥”。
提及那些硝烟血雨的年代,凤老抚摸着手腕上那块一直戴着的上世纪60年代长征胜利纪念手表,感慨万千,“我们虽然老了、休息了,但是,G-C-D员还在啊!那么多人的牺牲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永远记住那些默默长眠在战场上的战士们,时刻不忘长征的历史,以长征的精神鼓舞我们建设好我们的国家”。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