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对中国人来说是一种极为普遍的饮料,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须臾不离的关系。由于其具有特殊的色、香、味、形,既能解渴疗疾,又可赏心悦目,于是又被赋予了浓厚的文化色彩。尤其在文化人的眼里、口中,一杯清茶,可见到大千世界的斑驳色彩,可品味短暂人生的辛酸欢愉,并为之歌颂吟唱,泼墨运毫,从而产生了许多茶之艺文,如诗词、曲赋、书画、楹联、金石篆刻、工艺美术等。因此,茶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与历代艺术家的参与密不可分。
凉州人饮茶的源起,至今尚未有史料可考。茶多产于南方,隋文帝统一中国之后,南北文化交流趋于密切,由于隋文帝爱好饮茶,上行下效,“由是竞采,天下始知饮茶”(《隋书》)。饮茶风尚,从此在北方广泛传播。此后,凉州作为丝绸之路重镇,中西文化交汇之地,茶文化得到了普遍的传播,并逐渐融入了凉州人的物质文化生活之中,由最初的药用、饮用逐渐变为品饮,由一种爱好、习惯和生理需要,逐渐升华为一种修养,一种文化,迈入新的境界。
凉州本地不产茶叶,但凉州有天下之茶。大凡绿茶、红茶、花茶、白茶、黄茶、黑茶等,在凉州均能找到其“知音”。凉州的茶艺,源自唐代中叶陆羽的《茶经》,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逐渐形成了与本土的风情民俗、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相适应的煮法、饮法,成为中国茶文化体系中融儒、释、道等精神于一体的组成部分。在凉州,富有浓郁西部风情、地方特色的茶主要是“三泡台”和“老茯茶”。
凉州的中老年人喜饮“三泡台”。所谓“三泡台”,即以刚开的水泡入花茶或红茶,佐以冰糖、桂圆、葡萄干、红枣、枸杞等,具有舒筋活血、清咳化痰、延年益寿之功效。据说,“三泡台”源于满族,后成为一种大众饮茶方式。
“老茯茶”又被誉为凉州的“功夫茶”,与福建“功夫茶”有异曲同工之妙。凉州老茯茶历史悠久,与唐、宋以来的“茶马互市”影响有着密切关系。凉州作为丝绸之路重镇,历史上曾是朝廷在西北地区重要的“茶马互市”交易地之一,这为凉州人饮老茯茶习俗的形成提供了便利条件。凉州老茯茶通常以黑砖茶为原料,加水以文火(最好是炉火)熬煮而成。熬老茯茶的茶具,以砂锅或其它土陶器为好,经长时间熬煮,色、香、味、形别具一格,酽而不苦,解乏止渴,且助消化,祛病魔,保康健,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直接相关。饮时,加入一些红糖,或者白糖,古色古香,饱含乡情民俗。凉州名吃“三套车”中,其中之一便是老茯茶,在茶客、食客中享有较高声誉。
凉州人以茶养性,以茶提神,以茶休闲娱乐,以茶品味人生,颇有与酒争先之势。在凉州,随处可见茶园、茶屋、茶秀、茶楼、茶摊,以及来往品茗的茶客。凉州人热情好客,人来茶香,人走茶不凉,体现着传统、优秀的中国茶文化色彩。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