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唢呐是佳县人民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种艺术形式,无论城镇乡下,凡遇婚丧嫁娶、开张庆典、乔迁新居、闹秧歌、合龙口、闹满月、过周年、办庙会及各种庆祝活动都需要雇一、两班吹手来吹奏助兴。唢呐曲牌是有讲究的。红事白事都有专门的套曲。红事以大摆队(亦称得胜令)为主旋律,白事以孤苦伶仃为主旋律。 以前,一班吹手由五人组成,两个吹唢呐者,既一个压上眼吹高音(吹上手),一个压下眼吹底音(吹下手),另外三个分别是擂鼓的、拍镲镲的和捣老锣的,另带两杆长号和几个火药铁炮。而现在的吹鼓手班发展得有小海笛、架子鼓、大小铜号、管了、笙、小锣等乐器,有八到十人组成,好似一个小乐队。无论新、旧吹手班吹唢呐者都是主角,敲击者是配角。上手吹高音并掌握曲调,下手吹中音跟上辅助,一般呜哇一呜哇音定好后,敲击者咚嚓——咚嚓便开始吹奏。 佳县唢呐是民间制作的乐器,一般制作者同时又是唢呐手。制作唢呐要数佳县印斗乡常石畔村的常文周。常文周的唢呐制作和演奏由家族传承,到了常文周这一代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唢呐杆选香木(柏木)为料,先截一尺三寸左右的木料,打荒成梯形四面体;再钻筒、打眼、外形打圆、校音准后放入清油中浸泡,杆即制成。用铜皮锤制喇叭形碗子、喉子。再用苇杆、铜丝制作哨。把碗子、杆子、喉子、哨子安装在一起,一把新唢呐制作成功。制作唢呐关键是校音,校音凭制作人对音域的准确感悟进行人工校正。
佳县绥米唢呐乐班的组成是:两个唢呐手各吹一把唢呐,分上下手,上手吹高音下手吹低音;鼓手、镲手、锣手分别击打牛皮鼓(半径6寸左右,最先为两面鼓由两名鼓手击,后去掉一个鼓手一面鼓,也有一个鼓手击打两面鼓的)、小镲、包锣(俗称圪瘩锣)。另有两把长号,由唢呐下手和鼓手吹奏。以五件乐器和五个人组成的吹打乐班,是五行学说的一种体现。这种乐班适合行进过程、野外院落吹打,声音宏亮,扬远传广,加之宗教包装,很受平民百姓喜爱,人们称之为“大吹”。
将上述乐班中的两把唢呐换成小海笛一支、笙一把、管子一支,再配上小铰子小铜锣或当当(又称铮铮)等乐器,组成“小吹”班子。“大吹”、“小吹”可为一套人马。“小吹”适合于庭堂院落“静态”吹奏,吹奏出的乐曲风格委婉清丽。
另外,根据唢呐手的增加,也相应地增加鼓面和大小镲,如绥德汉唢呐团100余人集体演奏,配备战鼓四面(直径1米左右),八副大镲和八副小镲。这种演奏适合于广场集会庆典演出,场面恢弘,气势磅礴。 唢呐是一种外来乐器,据考证在金元时期由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我国,最先作为宫廷器乐演奏。到明代,戚继光用于军中作为军乐,以后,逐渐传入民间。经过长期的改造和发展,形成了“喇叭”和“大吹”两个流派。所谓“喇叭”即今日的高音唢呐;“大吹”即今日的中音唢呐,民间称之为“大唢呐”,也就是陕北绥米唢呐。
佳县绥米唢呐,仅从明代算起,迄今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激扬高亢的唢呐声数百年来回荡在陕北的山山峁峁,沟沟岔岔,溶入陕北人的生产、生活、生命之中,成为陕北人文化需求、文化生命的一种独特符号。
佳县、米脂地处胡汉进退、平沙凉月、壮士残戈的动荡边陲之地,人们长期生活在远离皇畿帝乡,荒凉贫瘠的浑厚黄土地上,广阔的荒原,浑厚的土地,艰苦的生计,对生的渴求,命运的抗争,形成了陕北人独具的生存方式和文化心理。这种独具的生存方式和文化心理,与唢呐高亢嘹亮、粗犷深沉乃至吼天撼地的乐声,产生了心灵的共通、共鸣,唢呐音乐逐渐溶入下层民众的生活、生命之中,成为平民百姓情感宣泄的最好载体。一曲曲唢呐声是佳县人对宇宙的认识、人生的感悟的一种凝聚与升华,是平民百姓或喜或怒或乐或悲或忧的表白。
经过多少代唢呐手和唢呐乐户吹奏、创作的传承,完成了唢呐乐器到音乐的引进、发展、完善、兴盛的漫长过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陕北大碗唢呐。在解放前的数百年里,由于吹鼓手被认为是“下九流”,受到普遍歧视,所以唢呐音乐发展速度不是很快。解放后,特别是建国初期,唢呐艺人地位提高,唢呐音乐获得新生,发展较快。“文革”时期,唢呐视为“四旧”被禁锢,唢呐音乐受冷落。改革开放以来,陕北绥米唢呐进入了新的发展高速期。民间唢呐手遍布各地,唢呐又成为婚丧嫁娶、喜乐庆典的最主要演奏形式,唢呐重新落入人们的生产、生活、生命之中。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