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情戏是中国黄河流域流行的一种民间小戏,它起源于唐代道士所唱的“经韵”,宋代发展成为唱白相间的曲艺形式道情鼓子词。清代乾隆年间,流传于晋北的说唱道情被搬上戏曲舞台,成为深受当地观众喜爱的一个戏曲品种。道情戏道情戏,戏曲剧种。指流布于民间的说唱道情,在不同地区与当地戏曲艺术相结合而发展形成的各地戏曲道情。有的地方称道情为渔鼓或竹琴,现在多数仍为说唱形式。道情是渔鼓的前身,“道情”又名“黄冠体”(黄冠可能是指道人的装束),是道家所唱的道家的情事,神游广漠、寄情太虚,有餐露服曰之思,名曰道情。现在能看到的仅有本篇郑板桥的道情十段(一般演唱仅收录以上五段。)及徐大椿的回溪道情。此一曲种已经没落以至于将要绝迹,民国以来并没有留下来可供学习的资料,这门艺术已经是后继无人了。 道情戏的剧目有4类:①升仙道化戏,取材于道教的“十渡船”故事,人称“十渡”戏。演黄桂香、李翠莲、韩湘子、庄周、张良等10人得道成仙的故事,宗教色彩浓厚。如《打经堂》、《经堂会》、《大劈棺》、《辞朝》。此外,还有演吕岩得道故事的《杭州卖药》等。②修贤劝善戏,故事来源于民间流传的二十四孝,如《王祥卧冰》、《郭巨埋儿》等。③民间生活小戏,如《劝邻》、《打刀》、《下画》、《摸牌》、《老少换妻》等。④历史故事和传奇公案戏,或称袍带戏,多从梆子戏剧目移植而来,如《醉陈桥》、《归宗图》、《八义图》、《乌盆记》等。
道情的早期剧目内容多反映道家生活和宣扬道教教义,《经堂会》、《二度林英》、《高楼庄》等。中期剧目内容多为道家修贤劝善故事,代表性剧目有《王祥卧冰》、《郭巨埋儿》、《小桃研磨》等。中后期剧目内容反映民间生活的故事,代表性剧目有《老少换妻》、《打灶君》、《顶灯》、《打刀》等。各地道情戏都有唱腔曲牌,晋北道情有耍孩儿、西江。浪淘沙等,临县道情有七字调、十字调、终南调、罗头纱、一枝梅、太平年、燕子飞等。道情戏的伴奏乐器文场有笛子、四胡、大板胡、小板胡,武场除渔鼓、简板外,其他乐器与梆子相同。脚色则分红(须生)、黑(净脚)、生、旦、丑五行,表演重文轻武,以唱工取胜。 道情戏流行于晋北二十余县及内蒙古南部、陕北东部、河北西北部,分神池、代县、应县三个艺术流派。道情音乐约于金代流入晋北一带,以曲牌体说唱形式广泛活动于民间,主要演唱道教故事,宣传教义。清代中叶,搬上舞台,以代言体演述故事,内容广泛触及社会生活。其音乐体制主要为曲牌连缀体,同时也吸收了北路梆子的音乐元素。清末民初,职业班社林立,著名艺人辈出,为蓬勃兴起和迅速发展的时期。著名的职业班社有杨侉子班、武为周班等,名艺人有李艾疙瘩、石六十八等。
晋北道情的代表剧目,主要是宗教故事和劝善故事,如《韩湘子出家全图》、 <庄周梦> 、《郭巨埋儿》等,还有一些生活小戏和移植剧目如《老少换妻》、《八义图》等。其唱腔曲调,相传有72大调,若干小调,今存套曲13种96曲,如《大红袍》、《皂罗袍》等。其伴奏乐器文场有笛子、四胡等,武场有渔鼓、简板、单皮鼓、大锣等。表演重文轻武,重唱轻做。均为男演员扮戏,建国后始有女演员登台演出。
晋北道情是中国北方道情的缩影,是研究民间宗教音乐和戏剧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