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乡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伏牛山南麓,属南阳市,位于南阳盆地西缘。东接镇平,南连邓州,西邻淅川、西峡,北依嵩县、南召。地形呈南北条状,南北长85公里,东西宽54公里,总面积,耕地面积76万亩。全县辖10镇6乡,283个行政村,12个社区居委会,384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5万人。
关于内乡县的由来也是有一定的历史发展哦!
春秋末期,今西峡县城一带有白羽城。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把“白羽”改为“析”,于是就有了“析邑”,属楚地。当“析邑”设置时,在今内乡县城北(赵店乡申营村)同时设置了“郦邑”。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实行郡县制,将“析邑”改为中乡县,“郦邑”改为“郦县”。
西汉时期,内乡这一带建有郦、析、博山、丹水四个县。南朝宋武帝刘裕,于公元420年把析县分置为析和修阳两个县,但时隔不久,这两个县均被撤销,析县自此不复出现。
北魏孝明帝孝昌元年,元魏占据了内乡这一带,把南乡县划出一部分,增设淅川县(淅川县名第一次在历史上出现)。
西魏文帝时把盖阳县改为内乡县(故址在今西峡县城附近),于是“内乡县”之名从此开始出现。但到西魏废帝时(552年)又改内乡县为中乡县,内乡县名这一段共存在16年。
隋开国皇帝杨坚,为避其父杨忠名讳,而改中乡县为内乡县。这是“内乡县”名第二次出现。金哀宗正大末年(1230年)把内乡县治从西峡口迁移至渚阳镇(今内乡县城所在地),仍保留内乡县名没有变。
元朝忽必烈时,内乡县管辖的地区包括了原来的丹水、淅川、郦县、菊潭等各县所有的地域。这是内乡县历史上管辖面积最大的时期。明宪宗成化七年(1471年),将内乡西部十个保划出,重建了淅川县。
1948年5月,内乡田关、袁店以北地区划出,曾短期设立西峡县,后于1949年1月重新并入内乡县。同年12月,又再次分设内乡、西峡二县至今。
内乡在历史上更名频繁,地域屡变。
内乡人杰地灵,发祥历史悠久。三代以前先后为郦部落和郦国。春秋时为楚国郦邑,系西北边地之重镇。战国属秦。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为郦县,属南阳郡。两汉时期曾设侯国,辖境略小。嗣后政权更迭,归属屡变。隋代易名菊潭县。开皇三年(583)为避隋文帝父亲杨忠的讳,改中乡县为内乡县,治所设在今西峡。五代周显德三年(956),并菊潭县入内乡县,辖境含古析,郦二县。金代复将淅川县合于内乡县。元初,迁县治于渚阳镇(今内乡县城)。时县境有今内乡、淅川、西峡三县,为县境最大的历史时期。明成化七年(1471)析置淅川县,内乡县境包括今内乡、西峡两县。1932年属河南省第六行政区,县境有今内乡、西峡(西坪镇除外)两县和淅川县李官桥。1948年5月属南阳专区。翌年12月析建西峡县和淅川县李官桥区,同时,并入淅川县西庙岗和东川两区。1953年3月,复析出马山口区和岳岗乡4个自然村入南召、镇平二县。1955年再析师岗区部分村入邓县,同时,并入邓县、西峡、南召等县一些自然村。1969年属南阳地区。1994年7月属南阳市。
据旧志记载,西周时建郦国,春秋为楚之郦邑,战国归秦,属商鞅封地,秦设郦县,属南阳郡。汉沿秦制。西魏改析阳县为中乡县(县治今西峡县城)。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避文帝父杨忠讳改中乡县为内乡县,改郦县为菊潭县,同属南阳郡。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废菊潭入内乡,时内乡县辖今内乡、西峡两县境域。元初(公元1265年),县治所由西峡口迁至渚阳镇(今内乡县城)。同时,淅川、博山两县并入内乡,内乡兼有今内乡、西峡、淅川三县境地,为内乡县面积最大的时期。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复置淅川县。清沿旧制。民国时期属河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1948年5月4日内乡解放,分其西境新置西峡县。1949年元月20日,撤销西峡县并入内乡,同年12月15日再建西峡县,内乡建置沿袭至今。曾造就和培养了春秋政治家范蠡、明代政治家柴升、清代理学家王检心和著名农学家、中国农科院院长陈凤桐及全国劳动模范著名农民小麦育种专家龚文生等一批对社会发展和进步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物。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