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乐行(1811~1863),一名洛行,乳名香儿,别名老乐,捻军前期首领。安徽涡阳县雉河集(今涡阳)人。
张乐行出生于地主豪绅家庭,1852年,皖北饥荒严重,张乐行与龚得树等率捻众万余人起义,在苏鲁豫皖交界广大地区活动,声势迅速扩大,各地捻众纷纷起义响应。1855年秋,各路捻军首领云集雉河集(今安徽涡阳县),成立联盟,推张乐行为盟主,号称大汉永王。组成捻军,建立黄、红、蓝、白、黑五旗军制,扩大队伍,积极活动。1857年,张乐行率捻军与太平天国陈玉成、李秀成部队会师,被封为成天义,任征北主将,后改封沃王。与太平军并肩战斗,使清政府大为恐慌,先后派胜保、袁甲三等人镇压捻军。1863年,僧格林沁围攻雉河集,捻军遭受重大损失,张乐行在涡阳义门遇害。
张乐行出身于地主家庭。早年开糟坊、粮行、赌局,又结党贩运私盐做“盐趟主”。在贩运私盐时,常与官府发生矛盾,遂集众成捻,进行自卫,并支持农民抗粮、抗差、吃大户的斗争。1853年联合龚得树聚众万余人围攻河南永城,劫狱救囚,声势渐大。同年11月,与永、毫一带冯金标、张凤山等18股捻首在雉河集歃血为盟,被推为盟主,树黄旗起义,号称“十八铺聚义”,成为初期捻军最高首领。1853年被清军招抚。1854年与龚得树、苏天福再举义旗,控制淮北广大地区。1855年8月,永、亳及附近州县各捻会盟于雉河集,被推为首领,称“大汉明命王”,建黄、白、红、黑、蓝五旗军制,各路捻军俱听调遣,并兼领黄旗。还发布告示和《行军条例》,使捻军有了统一的组织和领导。捻军于此正式起义,派兵四出攻打附近州县,控制区域南至颍上、霍丘,北抵江苏萧山、砀县,东接怀远,西连河南归德府。1856年6月19日,雉河集失陷,率部南撤。7月16日,攻克淮河上游重镇三河尖(今河南省固始县三河尖镇)。旋回军北上,于8月24日夺回雉河集。1857年与太平军陈玉成、李秀成部会师于霍丘、六安交界处,接受太平天国领导,受封为“征北主将”。从此,捻军一律蓄发,改换太平天国旗帜。同年10月13日,退至六安。1858年5月下旬率兵北上,经正阳关、峡石口,占领怀远、临淮和凤阳府县两城,控制淮河南北的交通,断绝清淮北盐运。11月与庐州太平军南下,配合陈玉成、李秀成指挥的三河之役,大败湘军。次年夏,派龚得树领兵渡淮河,联合太平天国庐州守军吴如孝部攻克怀远,自此两军占领地区联为一片。11月南退定远。1860年指挥张宗禹率主力3万余人出征苏北敌后,占领清江浦(今淮阴),被太平天国封为沃王。1861年冬进驻颍上。1862年2月,与陈玉成所派陈得才、赖文光部合攻颍州府(今阜阳)。5月陈玉成被俘,率孤军在淮河南北坚持斗争。次年再退雉河集,扼守尹家河。3月23日,率20万大军在涡河张村铺北,背淝水列阵,与僧格林沁血战。终因力量悬殊,孤军无援而全军覆没,张乐行仅率10 余骑突出重围,驰至阜阳马家店,继又夜走西阳集,欲去山东。四日,至西阳集蓝旗捻头李家英处。此时,李家英已降清,他一面假意款待张乐行,一面密报英翰,英翰随即率兵至西阳集逮捕了张乐行父子3 人,由牛师韩押送义门集僧格林沁大营。面对僧格林沁的严刑审讯和威胁利诱,张乐行威武不屈,痛斥清廷和叛徒。是年二月十八日,张乐行及其子张喜、义子王宛儿在义门大周营英勇就义。
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正当伟大的太平天国革命风暴席卷神州大地的时候,捻军这支农民起义武装也英勇战斗于北方广大地区,成为以太平天国为中心的中国近代第一次革命高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反抗清朝封建统治者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所建树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但是,对于捻军的主要领导人、盟主张乐行的评价,史学界的意见分歧很大。持肯定态度的同志认为:张乐行是“伟大的”或“杰出的农民革命领袖”、“反封建的战士”,“他为了中国农民的革命事业,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他的一生是反抗的一生,斗争的一生,革命的一生张乐行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物,他在捻军斗争中起过何种作用,应该如何评价,有必要进行更进一步的深度探讨。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