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开红和《大漠祭》

家乡区县: 武威市凉州区

    陈开红,笔名雪漠,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88年,陈开红发表了中篇小说处女作《长烟落日处》,在省内文坛引起震动,评论家多次撰文予以高度评价,并获甘肃省第三届优秀作品奖。1991年,其学术专著《江湖内幕黑话考》获甘肃省社会科学最高奖。此外,短篇小说《黄昏》、《新疆爷》等均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
    2000年10月,陈开红用十二年心血创作的反映当代凉州农村生活的长篇小说《大漠祭》被上海文化出版社隆重推出后,立即在全国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新华社、《光明日报》、《文汇报》等上百家媒体予以报道或评论,称其“是真正意义上的西部小说和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大漠祭》出版至今,已获多项荣誉:上海文艺出版总社2000年度十大优秀图书奖、上海市图书一等奖、华东地区六省一市文艺图书一等奖;被中国小说学会评为2000年度中国最优秀的五部长篇小说之一,入围第五届国家图书奖。2002年4月,陈开红荣获第三届冯牧文学奖“文学新人奖”。同时,《大漠祭》还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入《2000年中国文学年鉴》,成为入选的三部长篇小说之一。
相对于近年来的中国文坛,《大漠祭》所带来的冲击无异是强烈的。关于《大漠祭》的思想意义和艺术成就,文学界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作者以极其真切的情感,惊人的叙事状物的笔力,写出了奇特的西部民风和沉重的生存现实”(《文汇报》);“这种真正描写西部原生态,又同时具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的作品太少了”(《上海文学》);“《大漠祭》写出了一个真实的中国西部,表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关切,它不仅有现实意义,而且有历史意义”,“它得力于对中国农民精神品质的深刻挖掘”(《光明日报》);“小说真实地再现了西部大变革前夜农民的痛苦蜕变,反映了他们艰辛的生存境况和执着的人生追求”(《飞天》)。冯牧文学奖评委会则从语言、题材的开掘等诸方面给予了高度评价:“当文学将相当多的篇幅交给缠绵、温情、伤感、庸常与颓废等情趣时,《大漠祭》那充满生命气息的文字,对于我们的阅读构成了一种强大的冲击力。西部风景的粗砺与苍茫,西部文化的源远流长,西部生活的原始与纯朴,以及这一切所造成的特有的西部性格、西部情感和它们的表达方式,都意味着中国文学还有着广阔而丰富的资源有待开发。作者关注的不仅是西部人的生存方式,他还想通过对西部的特殊生活与境况的描绘,体会与揭示人类生存的基本状态。在当下文学叙述腔调日益趋于一致之时,其语言风格和特色显得更为鲜明。短促有力、富有动感的句式,质朴而含义深厚的西部方言以及西部人简练而直率的言说方式,使我们获得了一种新的审美感受。”
     《大漠祭》是凉州文化浸润下的陈开红的一次创作爆发。《大漠祭》裹挟着凉州人生活独有的泥土清香,渗透了作家强烈的忧患意识,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关注着弱势群体,表达了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应有的胸襟,也叙写了一段真实的历史。正如作者所说:“我只是想平平静静地告诉人们,在某个历史时期,有一群西部农民曾这样活着,曾这样很艰辛、很无奈、很坦然地活着。”《大漠祭》那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呼之欲出的人物,鲜活的生活场景,个性化的语言,显示出作者深厚的生活底蕴,也向世人展示了凉州奇异独特的人情风貌。当然,《大漠祭》在人物塑造和理解、语言运用等方面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馒头少将(2014-04-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