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徐泽林,是在一次文友的聚会上,始知徐君乃为人师表也。为儒之道,授学生以中华民族三皇五帝至今兴衰历史,兼攻世界历史,又重当代全球政治风云之变幻。交往颇深后,方知多年来徐君工作之余一直坚持写作,为自己积淀了丰富的写作知识和深厚的写作功底,文风已颇具个人特色。
从徐君发表的文章序列看,始为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思考。徐君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他认为“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此,他总是在课前、课中、课后严谨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尽量减少那份“遗憾”。这与其说是徐君在业务方面的自我完善,倒不如说是他为人师表那份沉甸甸的道德感和责任感。
继而,徐君在传道授业解惑之余,还关注当下世界之热点,行走在历史与现实之间,依托历史轨迹,解今日民众知识渴求。诸如“巴以冲突”、台海危机“、”东突问题”、“我党无党派人士的地位”等,皆以鲜明瑰奇的观点,严谨的论证,真实的历史相衔接,无不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近些年来,徐君又走上开写历史散文的创作之路,以家乡息县厚重的“中华第一县”的历史为基础,用朴实细腻的笔触,刻画了息夫人、马援、苏东坡、等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为“五七”干校正名,真实地记述了俞平伯、钱钟书、杨绛等文化大家在息县那一段特别的人生经历。
徐徐翻开此卷,细细品味,虽不似大家之作那般深沉、厚重,却自有一番亲切、真实的文墨芬芳,可谓别有滋味,余韵悠长。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