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片星空那片爱

家乡区县: 浙江省黄岩区

小时候,夜晚的天空,群星闪烁。印象中,每天都是如此,所以不觉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长大了才发现,城市里的天空,想找到满是星星的天空却是这么难,这才明白,小时候的天空是那么美丽动人。
“敏感、残缺、幻想、依靠、暧昧、思念、错过、童话、逃离、校园……”
如果一部电影可以用这些词语拼出来,那一定是青春片。
如果再加上“纯美、柔言嗲语、五月天、几米”,那一定是最有台湾味道的青春片。
那就是,《星空》
全片以这种一以贯之的情绪恰到好处地诠释着青春的敏感。情绪来自于干净的画面,舒缓的节奏,潜伏的隐喻,以及被成功视觉化的心情,比如拼图和模型的缺失象征爱的缺失,拼图的崩塌象征着所珍惜的东西的远去,星空代表着美好与希望……但最典型的,还是来自那些让观众感到一点点尴尬的沉默瞬间。父母吵架时,安静得只听得见滴滴的时钟声;伤心的母亲边跳边哭,只听见她独自的啜泣;两个人害羞的对白,不好意思地同时停止说话……这种拿捏恰当的沉默把主角的情绪直接传递给了观众。就像参加演唱会,身体不需要思考就会跟着一起兴奋一样,面对着尴尬的沉默,观众也不需思考就能感受到敏感心思下的小伤悲。
但片子最台湾的特点,不是纯情,不是台湾腔,而是题材和关怀——折射出了两岸社会现状的典型差异。这种敏锐地探到一个都市初中生的敏感与脆弱的题材,是目前的大陆电影做不到的。即便试图去做了,也不是这个情怀。不是这有多难,而是没那么多闲工夫。我们都太现实了,我们还有大量没上过学的山区孩子,大量没有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我们的孩子不会有一个在巴黎学过艺术、喜欢喝红酒的母亲,没有满屋子的玩具,没有挂满整堵墙的漂亮衣服……在很小的时候,我们只懂考试,长大了,想要懂点什么,却为时已晚。即便我们也会试着去怀揣理想,其实也只能以现实为参照物,不过是故意与现实反着来罢了,比如“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并养活自己,不被金钱束缚。”与钱对着干,同时也说明,没有忘记钱;与现实对着干,也就是忘不了现实。所以,当我们看到台湾小孩的青春痛痒,就感觉到了隔阂。片中主角的小敏感小伤心,若搁在我们社会,就显得是那么的淡,那么矫情,那么不值一提。小宇替我们告诉了小美:“你很幸福了。”
经济条件决定上层建筑,是一句铁打的真理。台湾相对富裕且均富,你会普遍感受到台湾人天然散发出来的幸福感与从容。温室里的花儿是幸福的,但也是脆弱的。他们的承受能力就是这么差,这也是为什么明明已经受到命运眷顾的小美仍然这么敏感、细腻,伤不起。青年的成长阵痛总是折射着社会的幸福指数。
就像我们会觉得一个大小姐不吃食堂,天天花钱下馆子是公主病,很多人也会烦腻台湾的小清新,觉得没事就哭哭啼啼是矫情而虚假,一点都没有现实感。但这不是大小姐的错,人家从小就吃惯了好料;这也不是台湾青年的错,人家是在温室长大的。其实,“文艺”也本就该是一件优雅、缓慢、愉快的事情。而现在的中国,无法缓慢,无法清新,无法细腻,所以还不是一个容得下文艺的时代。所以在普通青年眼里,文艺是奢侈的装逼;在所谓的文艺青年眼里,则是与普通青年区分开来的身份标识。所以,在两种青年眼里,另一种青年就成了“2B”青年。我们的文艺,其实只是现实主义而已。看看我们的文艺片,都是多么残酷的东西。但最讽刺的是,在这片盛产现实主义故事的沃土上,是不能上映那些直面现实的作品。所以,我们就拿了别人的青春来解馋,羡慕,感动,憧憬,借此补上我们残缺的那一片青春拼图。
我一抬头,看不见星空。

(2014-10-2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