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社会劳动实践。考古发现的大量文物证明,居住在河湟地区的古人类在谋求自身发展中,对于艺术感受力的敏捷和对于艺术创作欲的执著追求是令后人惊叹的。青海省最古老的原始艺术,可分为歌舞艺术和造型艺术两大类,其中佼佼者是收入《简明中国百科全书》第三条的新石器时代的“舞人彩陶盆”和“人像彩陶盆”。以后逐渐发展演变为广泛根植于民间的歌谣、民间音乐、歌舞了。这些文艺表现形式,往往和劳动生产、民族风俗和民族宗教相结合,内容也以反映劳动、生活、宗教活动为主,用“歌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来表达他们最激动的思想感情。在其历史发展中创造了丰富多采、异彩纷呈的民族民间文艺。主要有
歌曲:
有河湟花儿(俗称“少年”,汉、土、回、撒拉族均唱);藏族“拉伊”(情歌)、酒曲、劳动歌、婚礼曲、儿歌;土族家曲(赞歌、问答歌、婚礼歌)、野曲(情歌);回族宴席曲(俗称菜曲儿,包括恭喜歌、赞美歌、生活歌、欢喻歌、出征歌、相思歌、出门人之歌、诉苦歌、历史歌)、曲儿、儿歌、摇篮曲;撒拉族的 “撒拉曲”,包括“玉儿”(情歌)、宴席曲、民谣、童谣、摇篮曲、哭婚调、丧葬调、劳动号子;蒙古族“育林道”(普通歌谣,如出征歌、思乡曲、敬酒歌、赛歌、哭嫁歌、情歌)、“图林道”(严肃歌曲,如宴歌、赞歌、礼仪歌、祭祀歌)。
民间文学
叙事诗:藏族的《格萨尔》、《日月情》,土族的《拉仁布与吉门索》、《登登玛秀》,蒙古族的《格斯尔》、《英雄额尔赛尔》、《汗庆格尔》,回族的《马五哥与尕豆妹》。
藏族的神话故事《猕猴变人的故事》、《年保山神的故事》,爱情故事《拉央和银措》,土族的《黑马张三哥》、《蟒古斯》、《代代玛依》,蒙古族的《智者特木恩的故事》、《怀图美日更特木乃的故事》,撒拉族的神话《阿腾其根·麻斯陆》、传说《韩二哥》、故事《阿姑尕拉姬》、《阿娜云红姬》,回族的《阿丹与海娃》、《宛尕斯巴巴的传说》、《谎张三》。
谚语:藏族叫“丹慧”,其语言生动,含义深邃,土族则朴实无华。此外,还有寓言、童话、谜语、说唱等。
戏剧:有藏戏《智美更登》、《文成公主》等八大戏,撒拉族的《骆驼戏》(“对委奥依纳”),土族“纳顿”会上的《杀虎将》等。
曲艺:汉族的“平弦”、“贤孝”、“越弦”,藏族的“折嘎”。
舞蹈:藏族的“卓”、“依”、“则柔”、“热巴”,藏传佛教寺院的“羌姆”(跳欠或跳神),民间祭祀舞“拉仆则”(神舞)、“勒卜则”(龙舞)、“莫合则”(军舞);土族的“安昭”、祭祀舞“庄稼其”、“杀虎将”;蒙古族的“马刀舞”、“小青马舞”等。
乐器: 汉族的羌笛、四胡、三弦,藏族的大唢呐、长筒号、牛角号、海螺号、龙鼓,蒙古族的马头琴,撒拉族的口弦。
刺绣:藏、土、汉族妇女喜在枕头、袜底、袜后跟、裤带、围肚、鞋及烟袋、衣领等处刺绣各种图案和花卉,回、撒拉族亦然。
建筑、雕刻:汉、藏、土族房屋、寺院的栋梁、门窗都有雕刻、绘画,建筑设计精巧,布局完整。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