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平伯是我国近现代著名诗人、作家和学长,民主人士,与胡适并称“新红学派”代表人物。1969年11月,年届七旬的俞平伯和夫人许宝钏一起,随中国社会科学院(当时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十几个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及其家属从北京来到河南信阳的息县东岳,在那里的“五七干校"劳动生活了一年又两个月的时间。作为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者和具有高尚情怀的知识分子,俞平伯以平和的心态坦然面对生活,在那段坡贫穷、苦难的岁月中,他以纯朴的息县人民朝夕相处,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感情,结下了纯真的友谊。
”五七干校“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广大党政机关干部、科研人员和大中专院校的教师下方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进行体力劳动和锻炼的场所。因毛泽东1966年”五七指示”而得名。息县历史悠久,是西周至春秋时期息国和赖国的所在地,享有“中华第一县”的美誉。这里山川秀美,物阜民丰,四季分明,民风淳朴。得天独厚的条件使东岳“五七干校”成为当时全国规模和影响较大的干校之一。息县也因俞平伯、钱钟书、沈从文、何其芳、顾准、胡绳等文化泰斗曾经在这里生活过而增辉添彩。
俞平伯一生著作丰富,在《红楼梦》研究领域更是卓有成就。上世纪50年代,他因“红学”遭受全国性的政治批判。“文革”期间,又因此遭受了许多不公正的待遇,并在“干部下放”时来到息县,住在东岳街北一户顾姓农家里。这段干校生活,成为他一生中难忘的经历。与喧嚣浮躁的都市政治气候相比,息县恬静祥和的乡村生活激起了他强烈的创作欲望。作为中国现代白话诗创作先驱之一的俞平伯先生,在他晚年又进入了一个诗歌创作的高峰期。
俞平伯是中国新史诗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诗人和诗论家。他主张诗歌应有“平民性”,是“人生向善的表现”,提倡白话自由体新诗。他把“人生 譬之为波浪,诗便是船儿。”在东岳“五七干校”的日子里,俞平伯过着平淡的农家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夏秋冬,寒素往来,农舍茅屋、河塘竹林、嘈杂喧闹的集市、泥泞弯曲的田间小路等都成为他诗歌创作的素材。
400多天的干校生活,俞平伯创作了近百首诗词,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如《息县杂咏》、《纪东岳事》等。这些诗明显地受到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影响。以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和淡雅的风格生动地勾画出息县农村田园风光,展现出浓厚的生活情趣和民俗特征。《绩麻》一诗写道:“脱离劳动逾三世,来到农村学绩麻。鹅鸭池塘看新绿,依稀风景似归家。”另一首《栋花》诗曰:“天气清和四月中,门前吹到栋花风。南到初识亭亭树,淡紫花开细叶浓。”他以欢快的笔调描述了农村生活的愉快和美好,语言生动活泼而富有情韵,一切都仿佛是胸中自然流出,毫无政治上的颓废之痕。
面对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俞平伯虽然历经磨难,但他从不自怨自艾,也不伸冤诉苦,而是置身于广大民众之中,与息县人民心连心,赢得了息县人民的爱戴。在那段蹉跎岁月里,生活虽然清苦,但息县人民勤劳善良、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的优良品质却俞平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他在《辛亥杂诗》中写道:“雨中行路一趑趄,昏暮思归昧所趋。自是人情乡里好,殷勤护我到茅庐。”过去,农村逢年过节是非常热闹。俞平伯夫妇年岁已高,乡邻一直关照他们的生活,这给老人带来极大的安慰。1970年端午节时,俞平伯夫妇被邻居请去一起过节。他为此写了一首名为《端午节》的诗作:“晨兴才启户,艾叶拂人头。知是中天近,邻居为我留。情润端午节,茅檐插艾新。分尝初刈麦,渐荷对农民。”他还有一首《农民问字》诗,反映了诗人与当地农民建立的深厚情谊:“昔年漫学屠龙技,讹谬流传逝水同。惭愧邻娃来问字,可留些了益贫农。”
1971年1月,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作为特殊照顾的只是分子,俞平伯夫妇和其他十几位学者、专家被提前“解放”出来,结束了干校生活。离别之际,乡邻们前来送行,与这些鸿儒大家依依不舍。俞平伯以息县方言赋诗一首《将离东岳农民话别》:“落户安家事可怀,自 憎暮景况非材。农民送别殷勤意,惜我他年不管来。”
俞平伯回京后,生活相对平静安逸。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得到了平反昭雪,潜心进行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事业又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他时常回忆起在息县东岳“五七干校”的时光,还与当年房东的女儿顾兰芳进行书信往来。他在一首诗歌中写道:“茅檐土壁青灯忆,新岁新居住永安。日日风寒已是春,农娃书信慰离人。却言昨梦还相见,回首天涯感比邻居。”思忆之情,可见一斑。
1990年10月15日,俞平伯在北京逝世,终年91岁。他在息县东岳“五七干校”留下的诗文和逸闻趣事,成为了息县人民相传说的佳话。今天,息县人民还时常怀念当年那位个头不高,戴深度眼睛,常穿一身褪色蓝布长衫的长者------俞平伯。正是他和那些在东岳“五七干校”生活过的文化名人,给息县这块“不息之壤”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元素,为息县厚重而灿烂的历史平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俞平伯和杨绛、顾准、吴敬琏、张卓元、何西来等学术昆仑和知名大家一道,成为息县人民心中一座永不退色的精神丰碑。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