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1-2] ,出生于鲁国陬邑[1] 。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3]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3]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分别为:《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3]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4]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4]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的思想和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人物关系
纠错
本
孔子的祖上是宋国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5] 周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贵族微子启[6] 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这就是其十五世祖。六世祖得孔氏,称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为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孔父嘉子木金父避灾逃到鲁国的陬邑定居。木金父生叔梁纥,叔梁纥是孔子的父亲,其官职为陬邑大夫。[7]
圣人降世
叔梁纥的正妻施氏,生了九个女儿却没有一个儿子,
《孔子圣迹图》之《麒麟玉书》
小妾为他生了长子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8] 于是叔梁纥请求颜氏让她三个女儿之中的一个立为妾,颜氏念叔梁年老且性情急躁,于是征求三个女儿的意见。长女和次女都不同意,只有小女儿颜征在愿嫁叔梁纥。
颜征在时年不满二十岁,而叔梁纥已经六十六岁,[8] 年龄相差悬殊,两人为婚于礼不合,夫妻在尼山居住并且怀孕,故谓之“野合”。孔子在鲁襄公二十二年(庚戌)十月[9] (儒略历公元公元前551年,格里历公元公元前551年9月28日)申时于陬邑昌平乡诞生。[7] 孔子生而头上圩顶,而又因其母曾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8] 关于孔子出生年月有两种记载,相差一年,一般依《史记·孔子世家》说。
早年经历
孔子画像
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葬于防。[8] 叔梁纥死后,颜征在失去庇佑,被叔梁纥正妻施氏所逐,于是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阜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
鲁襄公三十年(公元前543年),孔子在鲁国。这一年,郑国子产执政,郑国大治。[10]
鲁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孔子日见其长,已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之本领,所以称自己虽然已经五十五岁了,但志向在于做学问。[11]
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孔子的母亲颜征在去世。这一年,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
鲁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迎娶了宋国人亓官氏之女为妻。
步入仕途
鲁昭公十年(公元前532年),亓官氏生子。据传此时正好赶上鲁昭公赐鲤鱼于孔子,故给其子起名为鲤,字伯鱼。[8]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是年孔子开始为委吏,管理仓库。
《孔子圣迹图》之《命名荣贶》
鲁昭公十一年(公元前531年),这一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孔子小时候生活艰难,所以会干一些粗活。[12]
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郯子来到鲁国朝见,孔子向郯子询问郯国古代官制。孔子开办私人学校,当在此公元前后。
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孔子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所以自称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11] 这一年,齐景公与晏婴来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 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8]
鲁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学礼于孔子。相传孔子与南宫敬叔适周问礼于老聃,问乐于苌弘。[13]
鲁国内乱
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
汉画像石《孔子问礼》拓片
大夫晏婴阻止。[7] [14]
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说君王要像个君王, 臣下要像个臣下,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15] 孔子得到了齐景公的赏识,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子,被晏子阻止。孔子在齐闻《韶》乐,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
鲁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自己老了,不能用了。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
鲁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14年),晋魏献子执政,举贤才不论亲疏。孔子认为这是义举,在近处不会埋没与自己亲近而有贤德的人,在远处不会埋没受人推举而有贤德的人,这可以说是仁义了。[13]
鲁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13年),这一年冬天,晋国铸刑鼎。孔子认为晋国的灭亡,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没有好的制度和法度。[16]
鲁昭公三十年(公元前512年),这一年孔子已经40岁了,孔子经过几十年的磨练,对人生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所以自称四十岁不疑惑。[17]
出仕修经
鲁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季氏家臣阳虎擅权日重。孔子称之为家臣掌政。[18] 所以孔子不上任,退隐而修著《诗》、《书》、《礼》、《乐》,众多弟子跟着孔子走遍各国,跟随他学习。[19] 阳虎想要见孔子,而孔子却不想见到阳虎,后来两人在路上相遇。阳虎劝孔子出仕,孔子没有明确表态,随后孔子被升为小司空。
鲁定公十一年(公元前499年),孔子升为鲁国大司寇,摄相事,七日而诛少正卯,曝尸三日,鲁国大治。
离开鲁国
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隳三都的措施,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隳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7]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