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由来
三坊七巷成形于晋永嘉二年(308年),当时中原战乱,大量百姓南迁至此,历史上称为“衣冠南渡,八姓入闽。”南迁造成当时晋安郡的人口激増,由于当时的福州子城才三百步宽,呈月牙状,较为狭小,内住的是官员和士兵,已容纳不下太多的人,于是许多中原南来的贵族、士人只能依托着子城南门虎节门外以南兴建自己的宅院。
到了天复元年(901年),闽王王审知出于“守地养民”的需要,大规模地修筑唐罗城,将城界扩展到了安泰河沿,这时古福州“三坊七巷”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
宋代,“三坊七巷”已经成为福州达官显贵、文士名流的成片聚居地。经历明、清两代的经营,到了清中叶至晚清,已发展到了鼎盛时期。现存大量有价值的古建筑大都形成于这个时期。
三坊七巷名字的出现是最早的记载在清道光年间,当时的名字是“七巷三坊”。文人刘心香则将“三坊七巷”入诗:“七巷三坊记旧游,晚凉声唱买花柔。”
三坊巷最后正名应是民国初,著名诗人陈衍的名句:“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
三坊七巷位于福州市中轴线八一七路南街段西侧,占地面积661亩,自北向南,平行排列,以南后街为轴线,南后街两旁辐射出去有十多条小街巷,西边是坊,东边是巷,形成坊中有巷,巷巷相通,呈棋盘状的街巷格局,是古代里坊制度的活化石。
三坊七巷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现存有159处的古建筑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当时聚居在这里的名人有林则徐、沈葆桢、林旭、林纾、严复、林觉民等共150多个,这些人都是对中国的近代史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