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市民俗民风-舞龙

家乡区县: 汕尾市城区

舞龙也是汕尾市常见的一种娱乐民俗,造型取材自古代神话之龙。
滚地金龙。流行在陆丰大安、西南两镇,现仅有南溪村表演并在省市闻名获奖。南溪村滚地龙起源于南宋时期,至今已相传17代。道具是用竹篾扎架裱纸绘成龙头,其主要特征是眼珠会转、眼皮会眨、腮帮能翕动、嘴巴能张合、舌头能伸缩,配上金鳞闪烁的龙被和龙尾,舞动起来活灵活现。表演时,由两人钻进龙被,足心相向,各操作龙头、摆动龙尾,滚翻在地模仿龙的动作进行表演。即在开场的锣鼓唢呐声中出场向观众示礼,接着龙头昂起盘旋,龙尾呼应滚动,表演参神、巡洞、戏尾、戏水、洗鳞、盘伏、瞌睡以及伏蛰听雷、驾云飞腾等舞蹈动作。最后舞者转身昂头亮相,钻出道具向观众致谢。舞毕亦表演“盘五彩”。
舞大龙。也叫舞长龙,流行在陆丰县城及其东南沿海地区。道具龙头及龙尾由竹扎纸裱彩绘而成,并由棉布制成十至几十节相连的龙身。表演时由若干强壮的青年执撑,前边由掌珠的青年作各种戏弄手法引导大龙行进舞动,或停留在旷地上作队形变换和盘龙、跳跃、飞腾等动作。
舞龙香。即以稻草扎成龙身,当中插满点上火种的香条,再适量缚上竹竿支撑龙身进行舞演。这种龙体裁较短小,便于二三人表演。另一种龙香舞把稻草扎成的龙身固定在船只上,龙身也插满了上火的香条,龙船在海上浮游表演,入夜远远望去,由香火照亮的火龙仿佛就飞腾在水面上。
山龙船。道具用竹篾编制成耸起的龙船头和上翘的龙船尾。并以薄棉纸糊裱彩绘。龙身用布绘上龙鳞连接上龙船头和龙船尾。表演时由27人操作。其中一位吹银哨指挥,一位缠布头、扎腰带穿短褂的撑龙头,还有一位头戴竹笠的渔民打扮者掌舵;其他24位操桨者为梳着清一色古典发髻、穿蓝裤白衣、戴红纱巾的俊俏少女。她们在热烈的锣鼓声中动作协调地作划船表演,有时还唱简短渔歌,边唱边舞边前进。

狗铛(2014-10-2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