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市民俗民风-戏舞曲艺

家乡区县: 汕尾市城区

根据传统剧情、角色编成的舞蹈艺术和演奏地方戏曲调的说唱艺术有:
钱鼓舞,也叫“抛钱鼓”。即以钱鼓为乐器和舞具,通过“弹鼓、拍鼓、摇鼓、抛鼓”等手法发出不同音响,用闽南方言演唱地方戏王月英和郭华追求婚姻的故事。原由一对少男少女表演,男少年以手摇响装有铜钱的六角形单面皮鼓和女少年以双手击打着两块各六寸长的竹板,相互配合,且歌且舞。当乐队奏完《柳青娘》和《双清》等乐曲之后,男女少年绕场一圈,在圈中心约一平方米的四方形内沿着边线两点作勒马、穿针、绣花、画眉、苏秦背剑、魁星踢斗等108步的舞蹈动作。最后以高抛接钱鼓为表演高潮而结束。清末,大安镇艺人开始将钱鼓舞改为四位少男少女表演,均手执皮鼓击打。内容亦改为地方戏陈三与五娘的爱情故事。角色增加婢女益春和书童小七两位。舞蹈的动作更丰富,场面也更热烈,更受观众的欢迎。上世纪50年代,属于西路大安钱鼓舞类型的汕尾钱鼓舞参加全国民间艺术选拔赛获“全国最优秀节目奖”,陆丰新埔村钱鼓舞亦获得中南五省文艺汇演优秀奖。历代名艺人有李火奕、洪木旺、洪木潘、陈鑫、黄瑞等。
竹马戏,旧称梨园戏。以闽南方言唱曲。明万历年间从闽南传入海陆丰各地。演具系竹扎布罩,彩绘成马状。另制马头、马尾两部系于演员腰部作坐骑边走边舞。原为12个儿童骑着12头竹马,扮演《昭君和番》故事。后删除毛延寿和两个太监的角色,存9个儿童分别演王昭君、国舅、番王、旗军等,开始时绕场一圈谓“踏四角”,,每人唱一支曲子,边唱边作策马徐行、奔驰、跳跃等舞蹈动作。全场有跑竹马、搬仙、送子、演戏文和钱鼓舞五个部分。
英歌舞。是一种具有南派武功特点的大型群众游行舞蹈,场面宏大,气魄雄壮。主要分布在甲子、南塘、博美、湖东等地。表演的内容取材于《水浒传》梁山泊107名好汉潜入大名府营救卢俊义的故事。表演者画上正字戏色彩浓烈的脸谱,身着白襟环花束袖箭衣和红裤,头戴山鸡尾双龙武生冠,脚著带铃的草鞋,腰佩写着梁山泊英雄姓名的腰牌以及其使用的小武器。舞蹈队伍分为前部前排武畔24人,每人双手均持二尺长的圆木棍作出有节奏的敲击;后排文畔12人左手拿着小铃鼓以右手执棍敲击舞打。前部以手提神蛇、背穿绿背衫的时迁为主开道指挥,男童扮演的孙二娘(或扈二娘),即花鼓婆翻筋斗搭到花鼓公(张青或王英)肩上,以金鸡独立之姿用花鼓槌作画圆动作。表演毕,在锣鼓队有节奏的指挥下,再由时迁带队合拢,分行表演挑槌、削槌、背槌、掺槌等舞蹈动作。后部主要以化装游行为主,表演《桃花过渡》、《憨女婿上厅》等滑稽节目。
高景,亦名飘色。流行于陆丰、陆河、捷胜、田墘、碣石镇,以河田高景较为出名,分坐、吊、企三种,以景童的姿势而定,分上中下三部分。下部叫景屏(色板),用1×1.8米的木板做成,装上担架由4人抬4人保护,两人掌杈。每个色板扮演一组戏剧的故事人物,如《白蛇传》、《西游记》等;中部为“莲年有余”等景幅;上部高约6米多的景茎上,坐着几个不满七龄的景童,飘飘悠悠,十分惊险壮观。河田高景形成于明洪武年间,按例以正月二十出景,由社区五个甲出五个色板,每个色板加上彩旗队、鼓乐队约22人,配上舞狮队组成一支200多人的游行队伍沿街巡游。陆河高景曾获得“广东省首届民间飘色艺术表演大赛”银奖。
八音,是以钹仔、凤凰箫、云锣、矮企、三弦、琵琶、月琴和提胡等八种不同风格音色的民俗乐器为主体的组合演奏名称。八音班遍及海陆丰各墟镇,海丰分为沿海的“福建道”和内地的“正字道”,以公平八音较为出名。公平八音于清乾隆十三年从福建诏安传入。演奏时由钹仔指挥,凤凰箫领奏,节奏感很强。演奏的古曲有《福建道》、《浪淘沙》、《茅山道人》等,乐曲的结束句往往加奏与其同一调式的短小乐曲如《双清》、《万年欢》等。演奏形式有固定的坐场和活动式的行进间演奏,常常在更深夜静时结班穿街过巷演奏,乐音铮铮鸣响,此起彼落;曲调清丽明亮,悦耳动听,通宵尽兴而归。甲子八音还配有四对螺号呜呜吹响,给人以海啸般的豪放感觉,具有沿海地区的独特韵味。
唱曲,明清时期,海陆丰农村盛行“永兰轩”、“遏云轩”等曲班。曲班约由20人组成,唱腔有白字、西秦之分。每年收冬后,曲班集中在曲馆或祠堂练唱。春节开棚鼓,首唱《光祖拜寿》、《搬八仙》以示祝贺,以后不拘何曲。正月期间奔走于各姓祠堂、神庙、富户之间唱曲。喜庆人家亦常请其通宵坐唱,祈求祥和多福。至正月底,曲班返回本乡“坐棚”结束。白字曲班主奏二弦,辅以锣鼓、椰胡、月琴、秦琴、三弦等乐器,唱者按戏班角色分工,以旦、小生、老生为主,非主角男女在旁帮腔。唱曲道白,俱用闽南方言。清雅古朴,悱恻缠绵。现因当代影视录音科技的发达和娱乐节目的空前繁荣,唱曲这种古老的娱乐方式已渐式微。

狗铛(2014-10-2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