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青区历史文化特色的保护与利用

家乡区县: 天津市西青区

西青是一座充满活力的魅力新城,同时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城,有着悠远而厚重的历史、浓郁而迷人的文化。

600年前修建的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为西青的历史和文化增添了江南水乡的灵秀与妩媚。京杭大运河作为流动物质遗产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06 年12 月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这里,有美轮美奂的古代建筑。石家大院的18个院落,四合连套,气势宏浩,砖、木、石雕精美而独具特色,堪称建筑精品,是华北地区保存较好、规模较大的清代民宅建筑群;安家大院、董家大院典雅华贵,气度雍容不凡。建于明代的文昌阁,飞檐高翘,螭卧架头,檐角各坠铜铃,风吹作响。峰山药王庙,千年古刹,历尽沧桑,至今仍香烟袅袅,晨钟暮鼓。

这里,是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之冠——杨柳青年画的故乡。始于宋、兴于明、盛于清的杨柳青年画,富有独特的民间艺术风格和浓郁的地方民俗特色,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美术类第一位),是中国年画中的瑰宝。明清时杨柳青即为中国北方民间艺术集散地,它孕育出了享誉津京的杨柳青风筝和剪纸等民间艺术奇葩,杨柳青砖雕石刻、民间花会等也为一时之大观。

西青区历史人文资源极为丰富,但是过于分散,不利于保护,更不利于树立文化品牌。从现实的情况来看,杨柳青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因此,将西青区的历史文化资源整合为一体,并围绕杨柳青这个千年古镇为核心,建立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保护相结合、文化遗产与生态资源相融合的综合模式是最为有效的途径。

第一,确定主题,树立城市形象。从历史资源特色方面,给予西青区整体发展定位,以“历史塑造形象,文化提升价值”为原则,确立“历史名区、科技强区、产业富区”的目标定位。

第二,整合资源,打响特色品牌。按照传统旅游与现代旅游相结合发展,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共同挖掘的思路,对旅游资源加以整合,设计形成北部、中部、南部3个文化旅游组团。其中,北部旅游包括古镇风情、南运河休闲文化、热带植物观光园等;中部旅游组团包括侯台风景区、霍元甲故居等;南部旅游组团包括峰山药王庙、鸭淀水库等,打造出西青美景,美不胜收的意境。通过挖掘历史文化底蕴,保护和改造南运河水体生态系统等手段保护和利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杨柳青镇以及杨柳青年画、风筝、砖雕、剪纸等民间艺术优势,加强城市传统文化保护、城市传统地名的保护、传统商业的保护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求,保持城市的传统特色,提升城市文化品质。

第三,加强资源重组,延长旅游产品生命周期。以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为模式,进行古迹修缮和重组,提高资源的耐久性。

第四,横向带动,争取最佳效益。以杨柳青的历史积淀与文化资源为带动,拉动文化地产、旅游地产的全面繁荣。

围绕保护和利用杨柳青的历史文化这个核心,将抢救性保护开发作为当务之急,“保护重于开发”是杨柳青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必须坚持不懈的原则。发扬传统文化、保持传统特色是杨柳青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把包括大院区在内的古香古色、古姿古韵的千年古镇留给子孙后代,传承历史文化,确保不留下历史性遗憾。

首先,要按照规划先行、分步实施和修旧如旧、建新如旧的原则,在不改变建筑本身原貌的基础上,做到既尊重历史,又引入现代元素,“先保护后开发,以开发促保护”。

其次,确定古镇范围,分层保护。杨柳青古镇保护性开发的不是一个片区,不是一个大院,也不是乌镇的全覆盖模式,而是要在明确90亩大院区作为核心区基础上,根据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传统街区的分布范围,并在考虑古镇现状用地规模及周边环境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划分分层保护区域,形成新旧共生,文脉传承的城市肌理。

再次,明确古镇定位。在对古镇自然环境、历史文脉、建筑风格以及空间布局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摸清大院区内建筑分布布局等详细情况,尽快绘出较为细致的大院核心区平面图,进一步研究每一个大院到底被用于干什么,明确古镇的定位。营造具有北方水乡独特魅力的古镇,给人们呈现出“杨柳桃花三千里”的城市形象。

最后,做到软硬件开发并重。在做好大院修复开发的同时,注重保护现有居民构成,挖掘收集与杨柳青古镇相关的文献资料和有关民俗文化、漕运文化的历史以及民间典故,进而编辑出版专门介绍杨柳青古镇的书籍,并注重保留具有历史知名度的地名、街道名称和称谓等。让更多的人了解杨柳青这座有着滨水抱绿栖居的诗情画意的千年古镇。

昝金雨(2014-10-2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