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乡愁浓

家乡区县: 湖北省沙市区

荆州游子的乡愁

   

荆州人把吃早餐称为过早。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学术部主任谢葵认为,一个“过”字包含了荆州人重视早餐的意味。荆州人过早基本上不在屋里吃,品类也十分丰富,煮、炸、煎、蒸,无所不包。早堂面、牛肉米粉、圆豆泡糯米更是成为荆州人向外来的朋友必推的美味早点。

每天,当天空微露晨曦,荆州的大小早点摊就徐徐腾起了香味。上班的人们起了个大早,在摊位前开启新一天的生活。

荆州摆摊人勤劳又踏实

西园面馆是老字号了,老板钱振彪做了30多年的早堂面生意,每天凌晨3时,钱振彪和店里的员工就起床工作。

面馆最重要的就是熬制高汤。钱振彪对猪骨、鸡等食材的选用很讲究,用的都是新鲜、质量上乘的,并且每天更换。店里的操作间里有3口大缸,专门用来装汤。锅里的汤用完了,就会从那里加进去。

“我每天在店子里要忙上10个小时,每天可以卖掉上千碗面。累是累,但是,这是老沙市的味道。”钱振彪说,在准备手撕的鸡肉丝、切成薄片的猪肉和炸得酥脆的鳝鱼等,他自己会亲自上阵。

早堂面只是一个代表,其实,散落于荆州大街小巷的早点摊子基本上都是凌晨就要开始做准备,天不亮就得出摊。

这些过早习惯,其实可以透视出荆州人勤劳的品质,认真的态度和较强的适应xing。百年前,码头工人凌晨就要起来干活,面馆师傅更要早起熬汤,先用武火煮沸,再以文火慢熬。时至今日,沙市码头上繁荣景象已烟消云散,但面馆老板早起熬汤的习惯一直保留到了现在,荆州的上班族也养成了早起出门的习惯。而正是因为有了每一道制作工序的jing细和用心,荆州人和来荆州旅游的游客们才能品尝到最真实的荆州味。

            

过早是挥不去的想念

 

在采访中,记者碰到了一位刚刚从青岛回来的余女士。她说,自己只在家里待一周,这几天早上一定要把荆州的早堂面、牛肉米粉吃个遍。对于漂泊在外的荆州人来说,最想念的还是家乡的过早。

 

西园面馆从民主街搬到工农路后,原来的老顾客还专门为了一碗面跑了大半个城市过来,一些外地游客也慕名前来。钱振彪告诉记者,他这里有一位老顾客,从上学时开始,每天便在他们店里吃面,一吃就是十几年。后来,这位女孩到深圳定居生活。奶奶去看她时,就会用开水瓶盛汤、保鲜袋装面,捎到深圳,一解孙女的思乡之情。

 

早堂面是荆州人的牵挂,荆州的牛肉米粉、锅块、酸辣面、油香、粉丝煲、糯米包油条、米圆子也让一些身在外地的荆州人念念不忘,牵动着他们的思乡之情。

 

因为有荆州人的热爱,不少早点摊子也从以前单纯意义上的供应早点变成了全天候售卖小吃。在沙市区黄家塘口,直到中午两三点,黄家塘牛肉米粉都还会散发出强烈刺激的美味。沙市区大赛巷的粉丝煲则经营到华灯初上时。 前段时间,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火遍大江南北。本报在同城媒体中,于第一时间跟进热门话题,推出《舌尖上的荆州》。同样,只是简单地推出了几道街头小吃的介绍后,《舌尖上的荆州》也让荆州市民馋了一把。第一期亮相的“锅块哥”不仅登上国内各大主流网站,现在的生意更是火的不得了。

其实,把这些看似零散的菜品和小吃进行细心梳理,我们发现,荆州的饮食有其自成一体的文化。《楚辞。招魂》中就提及了楚地饮食结构、菜品和习惯。千百年的沧桑变化,地处江汉平原的荆州成为粮油集散地,水产、稻米等物产丰富。随着码头商埠的繁荣,人口的大量涌进,荆州的饮食业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芡薄味纯的荆沙鱼糕成就了老字号“好公道”;聚珍园甜而不腻的的八宝饭成为了传统名菜;烙印着码头文化的早堂面如今依然是荆州人的主要早餐……而在这些美食的背后,则是活色生香的世间百态,是有汁有味的人间烟火,是至亲至爱的乡情,是荆州人对生活的热爱。

 

梅梅m@j(2014-10-2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