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民间美术画乡-布堆画

家乡区县: 延安市延川县

艺术界有句名言: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可惜大多数人对此不以为然。人们总喜欢追求那种“潮流的,世界性的,阳春白雪的”艺术形式,而轻视了那些源自民间草根的本土艺术,这大概就是近些年来国内许多宝贵的传统民间艺术逐渐凋零,衰落的原因之一吧? 

延川是被国家文化部命名全国现代民间美术画乡”,在当地流传的剪纸、刺绣、泥塑、面花、石雕、木刻、镶嵌、布堆画等民间艺术品种里,最具有特色和盛名的要数布堆画。布堆画,又叫布贴花,也叫摞花或拨花,它源于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最早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力的相对不发达的物质生活方式的较为匮乏。布堆画,一般都以农家自织粗布为原料,用染料高温柒制成各种颜色,再巧剪绸贴而成。题材广泛,有各种民间故事传说,有传统戏剧人物,民谷风情、花鸟禽兽等等,每逢婚嫁喜事,讲究有“鱼戏莲花”、“莲生贵子”、“蛇盘兔”之类的,图个吉利。一些具有现代意识的布堆画作品,如冯云山的《黄河》,高燕燕的《九七回归》,其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更是宏大和深厚,更加具有艺术创作的独特审美价值,把布堆画艺术创作推向一个新的时期。

 

 

布堆画是原始劳动形态——男耕女织的产物,其雏型源于陕北农村婆姨日常中的针线活。陕北黄土高原自然条件艰苦,整日劳作在外的汉子们的衣服磨损较快;顽皮的孩子爬坡上树,常常是补了这儿又是那儿。所以,心灵手巧的婆姨们出于朴素的审美意识,在打补丁时有意剪成一定的图形,细针纳缀,别出心巧,层层堆摞、厚厚缝衲,既好看,又耐穿。如小孩的鞋尖破了,爱美手巧的母亲就特制一块虎头形状的布缀在鞋尖上,就成了“虎头鞋”;枕头开了洞,找几片上了色的布头拼剪成花草鸟兽等形状缝缀上,称“堆花枕头”;铺盖烂了,选用不同颜色布块做个团花、“喜喜”字,就成了“堆花被褥”。

黄土地的妇女们用自己美的心灵和精巧的手艺点缀生活,于朴素中见绮丽,艰辛中透出智慧、表现在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追求和憧憬。这就是布堆画的雏形。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布堆画渐渐脱离了纯粹的实用性,人们特意将它装饰在裹肚、鞋顼、垫肩、钱包、烟袋等生活日用品上,一些饰物简直就是精美的艺术品和收藏品,使观者赞叹不已。

 

 

延川布堆画来源于广泛流行于民间的拨花,原为枕头顶、裹肚、鞋面、垫肩、钱包、烟袋包上的装饰物。其创作材料为棉纺织土布,染以青、赤、黄、白、黑诸色,以民间传说、戏剧人物、民俗生活、花鸟禽兽为题材,运用纯民间的复合造型法,进行贴块、拼接、镶花、堆叠、缝合,制作出极具民族特色的图案。画面大多夸张变形、意象生动、想像奇特、堪称陕西一绝。

著名作家贾平凹深为布堆画感染,即兴题词:“堆彩成佛,终日叩拜”。1986年3月,沈阳博物馆、陕西艺术馆、美协陕西分会分别收藏了大量布堆画作品;同年9月,布堆画20幅在法国巴黎展出;1989年,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延川布堆画》画册;1990年“亚运会”期间,布堆画受邀赴京展出,《中国日报》社将之选为赠送孟加拉国政府官员的珍贵礼品;1995年2月,布堆画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中央电视台专题予以报道;同年9月,又赴丹麦哥本哈根展出;北京召开世界妇女大会期间,中央电视台《生活空间》栏目又作了专题报道。延川布堆画引起了国内外艺术界的广泛关注,成了世界各地专家和美术馆收藏的珍品,中国美术馆收藏5幅,毛主席纪念堂收藏了大型布堆画《辉煌的岁月》,联合国第四届妇女大会收藏了大型布堆画《手拉手》,美国游客及收藏家收购112幅,丹麦收藏20余幅。由于布堆画的盛名,延川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美术画乡”。

丫呀(2014-10-2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