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武术文化
深州武术文化源远流长、独树一帜,1996年,深州被国家体委命名为“全国武术之乡”。
形意拳
深州形意拳由清代深州窦王庄村人李老能在山西祁县戴氏心意拳的基础上创立,位列中国四大名拳。形意拳以三体势为基本桩步,以五行拳为基本训练,以十二形拳为应用,有进退连环、安身炮、杂式捶等套路;有刀、枪、剑、棍等器械;还有内功、散手等功法、技法。形意拳淳朴、高雅、博大精深,是传统东方哲学思想和医学、导引术、技击术的高度完美结合;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具有强身健体、炼神技击等多种功能,同时又有很高的文化研究价值。
1995年、1997年深州成功举办了两届国际形意拳交流大会,吸引了数十个国家和港澳台及国内数千名形意拳运动员,以武会友,切磋技艺。2006年6月,形意拳入选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又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4月和12月分别举办了首届和第二届中国深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州形意拳交流研讨高峰论坛会,全国各地的资深形意拳名家相聚在河北深州,共商形意拳发展大计。
梅花拳
深州梅花拳亦称梅花桩,是我国较为古老的拳种之一,属昆仑派龙门嫡派内家拳。该拳集佛、道、儒三教于一身,融文、武、医于一炉,文武双修,以文济武。因此,梅花拳被誉为“文化拳”,具有极高的技击与养身价值。
深州梅花拳以桩步五势(大、顺、拗、小、败)为母,左右对称,宛若盛开的梅花,以行步三法(摆法、撤法、扎法)为宗,犹如梅花的枝干,故又称干枝五势梅花桩。桩步为静,行步为动,动静结合,变化无穷,技击性极强。此外梅花拳还有长短杂陈,丰富多彩的器械练法。梅花拳的历史可追述到清咸丰年间的河北威县翟庄小架梅花拳第十三代宗师李庭玉、李庭桂二人,因避祸来到深州一带传拳,自此便以北溪村为中心并辐射周边十几个村庄,此外,相邻的武强县、饶阳县的部分村庄也有众多的习练者。2007年北溪村成立了“深州梅花拳协会”,并于2007和2008年两度派弟子参加央视主办的“武林大会”,于2008年11月派弟子参加山东举办的“中国首届梅花拳演武大会”。
深州梅花拳于2009年6月列入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饮食文化
深州黄韭
深州黄韭栽培始于宋代,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以其色黄、娇嫩、味美而闻名于世,为明、清时期皇室贡品,属深州独有名贵特产。黄韭是纯天然绿色产品,富含维生素A、B、C、蛋白质等,并含有抗菌物质,具有调味、杀菌等功效,常食有益。神农《草本》云:“韭之美在黄,豪贵皆珍之”。宋代诗人苏轼曾有过“断觉东风料峭寒,青蒿黄韭试春盘”之诗句。
润家庄烫面饺
润家庄烫面饺创始人是清朝末年深州润家庄的李坤山。他所制烫面饺面皮柔软,鲜香不腻,筋道适口,十里八乡传为美谈。熟悉的能叫上他的名字,不熟的干脆只说是他是哪个村的,润家庄烫面饺便有了名。润家庄烫面饺造型美观,形似元宝,在笼屉上始终站立不倒。民谚有云:“要吃蒸饺你猫猫腰,不要油了你的大夹袄”。2010年,润家庄烫面饺列入深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支恒良酥糖
支恒良酥糖的创始人是清朝深州大徐家村支贵智。支恒良酥糖以分层多、纹理清晰、色鲜味美、松脆酥软、香甜可口而深受群众喜爱。支恒良十六岁开始帮父亲支贵智卖酥糖,久而久之人们便把他卖的酥糖叫“支恒良酥糖”。2006年,第四代传人支杰、支?将自家的酥糖作坊正式注册为“支恒良酥糖庄”。2010年,支恒良酥糖被列入深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深州过油肉带汁
过油肉带汁是深州特有的地方菜,也叫里脊带汁。相传,此菜起源于民国年间,为深州人独创,适合大众口味,吃起来香而不腻,从而流传至今。这道菜是下饭菜,一般随大饼或者馒头上桌,因此又称主食菜。过油肉带汁,汁不多,也不浓,微微透明,不油不腻,始终保持纯正的深州乡土之原味,正所谓“食无定味,适口为珍”。
3、音乐文化
笛子调
笛子调起源于深州市辰时镇北午村。相传明朝正德年间,北午村一位农民跟当地财主家的私塾先生学习哼唱一种小曲,深受老先生赏识。老先生在去世前把编创的三个剧本送给了他,他回村后与本村四个会头共同出名,由本村耿姓财主出钱,成立了一个笛子调子弟班,排练演出剧目,深受百姓欢迎。
笛子调的传统剧目多属原始老本。其中,以《西游记》中的故事居多,如《无底洞》、《流沙河》、《通天河》等,另有《十大难》、《玉环记》、《金瓶梅》、《五色云》等剧目。笛子调的曲调多属于曲牌子。剧中的念白近似方言,曲调流畅自然,唱词中的虚字较多,唱词难以听清,曲调平稳,男、女角色一样调式,板式变化不多。笛子调的板式有大慢板、二板、二流水、流水板等,伴奏用的乐器有笛子、板胡、四弦、二胡、笙,武场除与京剧相同外,据传原来还有九音锣。
1954年,我国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先生,在全国妇联主席罗琼、河北省副省长高树勋等领导的陪同下专程来到深县,在县礼堂观看了北午村笛子调剧团演出的《十大难》,并给予了很高评价。2009年,笛子调被列入衡水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八调
深州二八调源远流长,相传清康熙初期在深州邵甫村赵姓大户人家的一位长工,于劳作之余,经常哼一种小曲唱。由于该小曲唱腔和念白纯属地方土语,曲调简练,充满了乡土气息,很快在邵甫村得以广泛传唱。后又以二胡、板胡、四弦、笛子等为乐器,其中笛子在起腔落声之间穿插环绕,使曲调揉为一体。该剧种分为快板、慢板,八种调式,称为“二八调”,“二八调”戏目以《西游记》为主,有《盘丝洞》、《通天河》等。男音粗犷豪放,女音高亢尖细,剧情起伏,时有插科打诨。
随着“二八调”的热唱,邵甫村于清朝末年成立了“二八调”剧团,并在附近村庄搭台唱戏,当时全村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会哼唱两句。相传在军阀混战时期,距离邵甫村西南三里大坟地里常有土匪出没。邵甫村人黑夜路过时,便高声唱起二八调,土匪们听后知是邵甫村人便不再为难。后此事成了公开的秘密,就连其它村卖棉花的人也学会了这一招,二八调也因此广为流传。
建国后,现代著名京戏大师梅兰芳先生曾亲赴深州考察过“二八调”。 1984年,河北省文化厅专门派人进行整理“二八调”,并被《中国戏曲志》收录。
老丝弦
深州老丝弦属全国稀有剧种之一,是具有浓郁的地方韵味和民间口头文学色彩的戏曲文化遗产。清康熙、乾隆年间即已流传进京,并且盛行。康熙十年(1671年)篆修的《保定、祁州、束鹿志》、乾隆九年(1744年)成书的《奇中缘传奇一序》和乾隆三十一年成书的《百戏竹枝词》等具有记述。民国初期、解放前后至20世纪60年代是老丝弦剧种又一鼎盛时期,至今仍有部分村业余剧团和艺人活跃在深州及周边地区。
深州老丝弦多方面区别于河北其它丝弦,其主要曲调是“河西娃娃调,唱腔婉转悠扬。独特的八句段和三三二段体的句式、典型的“开头”、三六八句尾腔加打击乐、独有的曲牌及唱腔等都是它的独特之处。老丝弦单唱、对唱均以八句为循环段,有起腔、青芽、鸡罩窝、山坡羊、三调弦、抱青羊、拨子、哭调等多种曲调。板式有散板、头板、二板、三板等。文场伴奏以板胡、曲笛、笙、二胡、唢呐为主;武场伴奏以苏家伙为主,广苏并用,生、旦、净、丑行当齐全。剧目以传统戏为主,主要剧目有《卖凤针》、《奇忠义》、《江苏分家》、《扇火炉》、《金铃计》、《杨宗保挂帅》、《罗通扫北》、等50多个剧目。
2013年,深州老丝弦被列入衡水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特色文化产品
深州黑陶
深州黑陶已有4000多年烧制历史,它上袭仰韶,下启殷商,左挽彩陶,右携青铜,具有黑、亮、硬的特点,胎薄质坚,叩之若罄,是原始社会黑龙港流域文化的代表。为弘扬这一民族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古陶艺术,1995年,深州顺府古陶工艺公司成立,进一步继承发展了独特的手拉坯成型制作工艺,并开发了近千种新产品。产品主要有黑陶、绞胎陶和唐三彩等三大系列60多个种类,特别是高浮雕系列产品,大小从几公分到2.5米高,均精美绝伦,被国内外艺术界称为当代“陶王”。绞胎陶是起源于唐代的名贵陶瓷,不仅受到国内外收藏家、艺术家的青睐,而且还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赏识,多次将其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政要和贵宾。2011年,深州黑陶被列入衡水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深州乐器
乐器制造是深州的一个特色文化产业,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集中分布在前磨头镇,主要生产铜管乐器和木管乐器两大系列,周边县市的西洋乐器生产均发源于此。自深州第一家西洋乐器??深州华声乐器有限公司创建投产以来,通过辐射带动,形成了以华声、金鹰等为龙头的西洋乐器加工群体。目前,全市拥有乐器生产相关企业28家,从业人员2500余人。培育了“华声”、“金鹰”等品牌,产品主要有黑管、长笛、大号、小号、抱号、萨克斯等100多个品种,年产铜管乐器8万多支,木管(黑管)乐器10万多支,产品90%以上出口到美国、日本、德国、韩国、英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深州内画
深州内画艺术流派属冀派内画,有着20多年发展历史。深州内画工作者研究开发了大量的新型内画艺术作品,如镶嵌式内画礼品、彩光式圣诞礼品、多功能内画瓶、动物造型内画挂摆件等,均获国家专利。既有面向大众消费的工艺礼品内画,又不乏作为国礼赠送外国元首。张增楼是冀派内画艺术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三幅内画作品入选英国皇家微型画大展,使深州内画艺术走向世界。深州东方轻工工艺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生产和出口玻璃内画、圣诞礼品、玻璃日用品的大型外向型企业,该公司与全球著名零售商沃尔玛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客户关系,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玻璃内画圣诞礼品生产商和供应商。
深州内画产业在国内外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不断加强,已经成为深州文化产业的中坚力量,是深州文化产业中最具内涵、最具活力的典型代表。2013年,张增楼内画被列入深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桃木工艺
桃木在我国民间文化和信仰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居不可无桃”,从汉代起几千年来,桃木就有镇灾避邪之说,被尊为神木。深州是驰名中外的蜜桃之乡,桃树种植面积近10万亩,有着丰富的桃木资源,发展桃木雕刻产业已成为深州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兴态势。中华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桃木之说自古有之,为桃木工艺品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市场前景广阔,是一个极具生命力的朝阳产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