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她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太仓人也称端五、端阳、天中节。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各本其源。有纪念屈原说;有纪念伍子胥说;有纪念曹娥说,以上各说不去考证。但是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浪漫的情怀已深入人心。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较为隆重热烈,各地习俗多种多样。我们太仓地区的习俗也是丰富多彩,但遗憾的是有的已经失传,“80后”、“90后”知之甚少,现在将我知道的、或者流传或者不怎么流传的习俗都记载下来,立此存照。
一是挂菖蒲。
端午这天,每家每户洒扫庭院,门口悬挂菖蒲、蓬艾、大蒜(带茎叶)等据以防腐辟邪,杀菌防瘟。菖蒲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中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蓬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有净化空气之功能。
二是网大蒜。
每年的农历的四月底、五月初,家家户户要拔大蒜了。这时姑娘、少妇、阿婆们在田头精挑细拣,专门精选形状好看的独嚢大蒜,去根须、剥外皮,然后放在筛子里晾晒几天。到端午节那天,姑娘、少妇、阿婆们各自大显身手,用五色绣花线之类的丝线、绢线,把晾去水分的独嚢大蒜给“网”起来。还有用彩(花)布做成老虎头、粽子等小挂件与“网”大蒜串在一起,挂于小孩子胸前或肩头。也有挂在小孩子床上的蚊帐之上。传说是具有避邪驱瘟之功效,实际上还有点缀装饰美丽芬芳之意。
三是划龙船。
太仓与临县相同,旧时端午节常有龙船竞渡。笔者收藏的嘉庆年间《江苏直隶太仓州志》亦有记载。据说当时有龙船十余只,分青红黄白诸色。当天下午,在城厢镇西门外(西郊)下纤埠水面,龙船竞相争先,花船穿梭其间,观者如潮,热闹非凡。
城厢镇龙船因城里诸桥洞不高,上翘之船尾不能通过桥洞。故聪明的先人们在构造上设计了可装卸自如的“龙尾”,美其名曰“断艄龙船”。又说是:“太仓话龙船——缺艄”。各龙船于午间会集竞赛,鼓乐喧天、精神焕发,甚为壮观。划龙船的全系当地渔民。在龙头上有一船夫,专司操纵船身进退之职(由技术较高的渔民担任),他能做出各种各样的技术表演。划龙船赛后,还要环游四城。北郊三官庙亦为集散地点。
有几年竞渡更有夜色龙船,龙头用彩纱特制,内放灯烛;船舱内外均悬挂灯笼,船尾特装较矮纱制船艄,亦燃灯烛。整个龙船通体明亮。除彩灯龙船外,还有其它船只载各色花灯与平台、灯彩戏台,并燃放各种烟火,蔚为壮观。
四是裹粽子。
端午节各家各户裹粽子,这是中国民间又一传统习俗,由来已久,千百年来保持至今。据记载,端午包粽子可追溯至春秋时期。被正式定为端午食品,据说是在晋代。
每每到了农历五月初,家家户户都要浸糯米、剥芦叶、买辅料、裹粽子。其粽子形状各异、大小不一。有四角粽(长方形)、三角粽(牛角状)。裹粽子的用料除糯米之外,还要放入赤豆、黄豆、长生果(花生)、红枣、蜜枣、胡桃肉、猪肉等附加料,真是五花八门,丰富多彩。粽子的包裹材料以芦苇叶为主。也有用“竹叶壳”(就是竹笋在长成竹子之前,其身上脱下来的壳,太仓人称为“竹叶壳”)。
笔者认为太仓的端午节的主要风俗如上述四种,当然还有家中门上还要贴上由道士画的符纸,挂跷脚钟馗像,以示驱鬼神;近中午用雄黄酒洒在小孩子额头上写一个“王”字;还有紧闭门窗,焚烧苍术、白芷等烟熏一遍。诸如此类的习俗,虽然有些迷信色彩,但仍不失为有杀菌防病、讲究卫生之积极意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