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重阳节的风俗

家乡区县: 江苏省太仓市

重阳糕是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的传统食品。 重阳之俗始于战国时代,正式定为节日是在唐代中期。《易经》中有“以阳爻为九”的记载,九为阳数,两九相重,故为“重九”;日月并阳,两阳相重,故为“重阳”;九九谐音“久久”,体现敬老之意。是日各地民间有登高远游、赏菊聚餐、祭天敬祖、敬老尊贤、插茱萸、蒸花糕、吃螃蟹、饮菊花酒等节庆活动。

唐代最盛的重阳风俗是登高和插茱萸。茱萸是一种中药,目的是为驱邪。唐朝诗人王昌龄的“茱萸插鬓花宜寿”、白居易的“舞鬟摆落茱萸房”、杜甫的“明年此会知谁处,醉把茱萸子细看”和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等千古流传的诗句,是有道理的。原来唐代的文人登高和在手臂上系茱萸是须同时进行的秋游活动,据说这样可以避灾解厄。这里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南朝的《续齐谐记》记录,东汉人桓景拜易学大师费长房为师,一天,费对他说,九月九日你家将有大灾,你要叫家人用茱萸系在臂上并登高方可避祸,桓景依言照办,全家人果然平安无事,但傍晚回家,却见家中鸡犬牛羊等家畜全部暴死。

重阳节吃重阳糕风俗至迟在宋代已十分盛行。 进入宋代,城市经济和商品经济得到发展,都市内出现了独立经营糕饼食品的店铺,因“糕”与登高之“高”谐音,又寓步步高升、高寿之意,于是吃糕逐渐代替登高风俗。明人谢肇淛对此作了考证,在《五杂俎》中引吕公忌语曰:“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更祝曰:‘愿儿百事俱高。’此古人九日作糕之意,其登高亦必由此。”宋代的店主们为招揽生意,又仿“插茱萸”故事,在每块糕上插一面小彩旗以象征茱萸,专门在重阳节前出售,美其名曰“重阳糕”。这样重阳糕就包含了登高与插茱双重意义,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步步高的追求,受到人们喜爱,成为重阳节风俗食品,一直流传至今。

其实太仓历史上有一座小山,璜泾志稿记录“至穿山登高”。旧志载:穿山,高十七丈,周三百五十步。为旅游胜地,也是人们登高之处,可惜后被凿为平地。太仓人登高食重阳糕的风俗,明弘治州志已有记载。清嘉庆志记述较为详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尝新酒,采菊花供之染粉为红黄色相间作糕谓之重阳糕。群集梵钟禅院登楼击钟谓之登高。”明太仓人周在的“随俗紫萸还共佩”诗句、清代吴伟业的“把酒登高”词句也记有重阳插茱萸和登高之俗。可惜的是,据宣统州志记载:有几百年历史的集梵钟楼于同治三年六月毁于大风,无登高处矣。

重阳糕也称菊糕、花糕、五色糕。宋代周密的《武林旧事》记载:“以糖肉秫面杂糅为之,上缕肉丝鸭饼,缀以榴颗,标以彩旗。”可见重阳糕制作的精细。明代刘侗《帝京景物略》记:“面饼种枣栗其面,星星然,曰花糕。糕肆标纸彩旗,曰花旗糕。”《沙头里志》称是“各色米粉和糖相间蒸之曰重阳糕”。可见,重阳糕主要用米类原料制作,可以加入枣子、栗子、银杏、松子、杏仁、蜜饯之类做成甜味的,也可以加肉做成咸味的。宋代诗人宋祁在《九日食糕》一诗中描述了重阳节制糕、食糕的情景:“飚馆轻霜拂曙袍,糗餈花饮斗分曹。刘郎不敢题糕字,虚负诗家一代豪。”在诗中他嘲笑刘禹锡作《九日登高》诗,本来想写“年年上糕处”,但在当时经典中没有“糕”字,诗中不用,无奈写成“高”字。

其实我国食用糕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周代。《周礼》载:“羞笾之实,糗饵粉餈。”汉代郑玄注解为:“今之餈糕。糗,炒干之米、麦也。粉,豆屑也。合蒸曰饵,水溲曰餈。”餈糕是用糯米蒸制的食品。唐代韦巨源《食谱》中记有“水晶龙凤糕”。糕按其原料和制形可分为许多种类,重阳糕是其中之一。 旧时太仓基本上家家都要蒸重阳糕,也有到店铺买的。现在条件好都是买的。品种也丰富多样,不仅仅局限于花糕,只要在重阳节吃的糕都叫重阳糕。

“蒸出枣糕满店香,依然风雨古重阳。百工一饮登高酒,灯火鸣机夜作忙。”重阳多食重阳糕,事事如意步步高。如今重阳节又被定为老年节,在节日来临之际买几块重阳糕孝敬老人,寓寄我们对老年人的良好祝福。今天我们对别人的祝愿,也是将来对我们自己的祝愿。

Cindy(2014-10-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