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自强,字体乾,大荔石槽马坊渡人。明朝万历年间官至文渊阁大学士,是晚明时期著名的贤相之一。一生清正廉洁,品行高远,以诚心直道、秉性耿直名震朝野。整个明朝二百多年,关中人进内阁,是从马自强开始的。
因材施教的好老师
马自强从小就喜欢学习,而且悟性很高。小小年纪,老师讲授的知识,他总能准确的理解和消化,十岁的时候便提笔成文,闻名于乡里。嘉靖庚子年他参加了陕西乡试,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学而优则仕,考中进士后,他在朝内担任过许多要职,负责经筵、学政以及翰林院等工作。神宗做皇太子时他以渊博的学识出任太子太保,当时神宗年纪尚小,马自强就具体负责编写了一套浅显易懂、图文并茂的启蒙读本,内容选择了帝王可以效法和引以为戒的故事一百一十七篇,取唐太宗以古为鉴的意思,书名《帝鉴图说》,一文一图,寓庄于谐,小皇帝使用了这套教材,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马自强举止凝重,仪度端详,一口地道的关中口音,给小皇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一次马自强继母去逝,必须回乡守丧一段时间,虽然有其他老师代替讲授,皇帝就是不愿意听,心里时时想念远在关中同州的老师,他告诉首辅张居正说,马自强讲的课生动有趣,容易理解。后来朝廷推举马自强担任礼部尚书,皇帝派遣使者询问张居正尚书是否可以兼任讲官,张居正说事务繁多不得兼任。虽然马自强升为尚书,不再担任日讲官,但还保留着经筵讲官的职位。在中国历史上,全国社会、经济、文化曾经空前繁荣的万历中兴,应该说和早期马自强作为一名优秀的老师不无关系。
不畏权势的公道人
马自强以诚心直道、秉性耿直名震朝野。首辅张居正与太监冯保利用皇帝年幼初立的机会,密谋勾结,把持朝政,迫害异己。万历五年,张居正父亲去逝,按照大明律例身为官员的张居正要回乡守孝二十七个月,怎奈身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为了不让大权旁落,首辅张居正不顾人伦孝悌的传统,亲手导演了一出“夺情”风波,不愿将权利移交,引起了群臣的愤怒。吴中行、赵用贤等人带头提起弹劾张居正,遭到了残酷的打击报复,许多持不同政见的官员被罢官、流放,四位带头上奏的官员被处以杖刑,他们身上的腐肉成块成块的掉落,落下残疾,张居正仍觉不解恨,欲置他们于死地而后快。时任礼部尚书的马自强义愤填膺、挺身而出,面对德高望重、置个人生死度外的忠勇老臣,张居正顿时淫威失色,史料记载张居正跪地向马自强求饶,从而保住了许多人的性命。
马自强看不贯张居正及其党羽飞扬跋扈的霸道行为,罢黜了张居正的幕僚郎中章礼等人,上简疏弹劾冯保、张国祥等贫赃枉法之罪。当时朝野流传着“居正甚不正,自强真自强”的赞语。
品行高远的马阁老
马自强一生清正廉洁,德范垂世。他主持学政期间,组织了好几次全国性的科举考试,坚持秉公办事,整治请托之风。担任礼部尚书时,他选择恰当的条例让官员共同遵守,把那些不适宜于执行的条例都予以摒弃。每当藩府的奏疏送到,他都及时裁决,在礼部门上张榜告示,公开表明可行与禁止,这种公示的办法使得官吏无法徇私牟利。
万历六年(1578)三月,马自强以人望被推荐为太子太保兼任文渊阁大学士,到了十月,竟不幸病逝于任上,享年六十六岁,诏令赠封他为少保,谥号文庄,并派遣行人护送他的灵柩回乡。
崇祯十六年,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攻入同州城,一路把原有的碑坊一律拆除,但到马家巷马家祠堂则保留碑坊。马家巷是马自强从沙苑迁到城内的住处,李自成对马自强是熟悉的,据说他到同州曾说,马阁老这个人还可以。
马阁老体察民情,关怀百姓。“兼容博爱发于至诚,见一人一物不得其所,必疚然思为济之。”当他看到沙苑农民因增税而啼饥号寒,曾致书地方官吏,要求赈济流离饥民,并慨然上疏,历数沙苑自然条件的恶劣,农民生计的艰辛,驳斥增税者的无理借口,申诉输税者的万般困窘,言之凿凿,情之切切,朝廷随即减免了沙苑地区的赋税,为当地群众所称颂。
大明重臣马自强,是同州人的骄傲。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