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学家——李仪祉

家乡区县: 渭南市蒲城县

      李仪祉,男。出生于1882年2月20日。水利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现代水利建设的先驱。他主张治理黄河要上中下游并重,防洪、航运、灌溉和水电兼顾,改变了几千年来单纯着眼于黄河下游的治水思想,把中国治理黄河的理论和方略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他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水利工程高等学府——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和多所院校,为中国培养了大批水利建设人才,并亲自主持建设陕西泾、渭、洛、梅四大惠渠,树立起中国现代灌溉工程样板,对中国水利事业作出贡献。

      李仪祉毕生致力于水利事业。他不仅精通水利工程技术,而且博学多才,对天文、地理、文史、宗教都有研究,着述丰厚,多达200余册(篇),尤长诗歌、戏剧,是一位很有造诣的剧作家。        1938年逝世后,在西安参加追悼会的达万人之多,当灵柩运到泾阳陵园时,当地群众有五千人挥泪送葬。国民政府发了特令褒扬,称他“德器深纯,精研水利,早岁倡办河海工程学校,成材甚众。近来开渠、浚河、导运等工事,尤瘁心力,绩效懋着。”《大公报》发表短评,称:“李先生不但是水利专家,而且是人格高洁的模范学者,一生勤学治事,燃烧着爱国爱民的热情,有公无私,有人无我。”于右任为陵园作挽联称:“殊功早入河渠志,遗宅仍规水竹居”。
      建国由水利电力出版社出版了《李仪祉水利论着选集》,陕西省扩建了仪祉农校、陕西机械学院树立了李仪祉像、径惠管理局扩建了李仪祉陵园,陕西省水利水土保持厅与陕西电视台,联合拍摄播放了反映李仪祉生平的八集电视连续剧<江河赤子>等。又经陕西省政府批准,在1992年隆重举行李仪祉诞生110周年和泾惠渠通水60周年大型纪念活动。
      他的治学思想为:1、治水兴农,济民利物。他认为:“水利实为利农要图。西北地势高亢,旱灾时见,不有水利,农事何赖?本水利组以培养水利工程技术之高级人才为宗旨”(《西北农校水利组规划》)。又说:“学工程的青年,于求学时代,便应存一济民利物的志愿,日展其所学,便时时想到如何始可供一般人民受到我的益处”(《工程上的社会问题》)。2、借鉴中外,重视实践。李仪祉虽然留学德国,攻习水利,但不生搬硬套。对外国的经验、中国古代治水经验,他去伪存真,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结合中国实际,亲自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教材和专着。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参加考察和施工,使学生由“通、广、博”向“专、深、约”发展。3、育才重德,爱国为民。他教育学生以爱国主义为宗旨,提出“要作大事,不要作大官,一切事情要讲求实际,不要争虚名”,“思想要高超,胸怀要廓大,要有坚韧不拔之精神”,号召同学们“将来学成到民间,改良农作物,指导农民复兴农业,挽救岌岌可危的国家,这么大的责任都要放在诸位的肩膀上,是多么大的使命。”(《忆李先生训词》)4、名师高徒,从严治学。李仪祉深知教师水平的高低,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他在河海工专时,聘请茅以升担任教授,请竺可桢讲学。陕西水利专修班,师资力量雄厚,16名教员中,除李仪祉外,有教授7名,副教授1名,讲师两名,助教和助理5名。7名教授都是毕业于国内名牌大学,并赴德、美、法留学取得学位的学者。教学计划十分严密,西北农专水利组每门课程都有《学程一览》,基础课与专业课兼顾,3年共设47门课。他要求教师不单纯只是知识传授,还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判断力、操作设计技能。并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扩充设备,进口测量仪器,购置图书,开展实验,提高学生素质。

      李仪祉纪念馆位于陕西省泾阳县王桥镇,景区内的水文化大道可欣赏泾惠总干渠的景色;文化广场上的8根文化柱展示了李仪祉的功绩,百米浮雕墙镶嵌着群山河网、“关中八惠”和秦人治水的画卷;2000多平方米的纪念馆展示了我省古代、近代治水历史,及我省未来水利规划和水文化,还陈列着李仪祉生前修建泾惠渠时使用过的工具,及手稿和著作等;位于馆区深处的仪祉墓园,接受后人的拜谒瞻仰。李仪祉纪念馆投资1.3亿,耗时一年半修建。李仪祉纪念馆开放也是陕西省首座集水利发展史、水利文化展示、水利科学普及于一体的综合性主题纪念馆。

我的网络营销能力秀:http://www.wm23.cn/lixiaochen

lixiaochen(2014-10-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