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桥上书屋

家乡区县: 福建省平和县

桥上书屋,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获得世界六大最著名建筑奖之一的“阿迦汗”建筑奖,是世界建筑奇葩。世界最著名建筑奖之一“2010年阿迦汗建筑奖”24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揭晓,包括中国福建省平和县崎岭乡下石村的“桥上书屋”等在内的五座建筑获此殊荣。
“桥上书屋”是中国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晓东带领他的学生,在下石村两座乾隆年间的土楼之间架起的一个桥上的希望小学。此前,“桥上书屋”曾获得世界新锐建筑奖。
他将一个非常现代的构筑物安置在两个历史厚重的建筑之间需要极大的魄力:这个新构筑物不仅融入了景观,它还成功地通过一个悬浮于河流之上轻体量的线性雕塑将河两岸体量庞大的土楼连接在了一起。
福建省平和县下石村的中心有两个圆形土楼,中间横跨一条溪水。传说旧时两个土楼的家族互为仇敌,遂划渠为界,互不往来。桥上书屋就在两座土楼之间,细密的桉树木条包裹住方筒式的建筑,横亘于溪水上,下方用钢索悬吊着一座轻盈的折线形钢桥。土黄的颜色与土楼相融在一起,强烈的方圆对比由此显得柔和而贴切。
从土楼这种独特的集合住宅形式中,我们可以读取到客家聚落历史中的宗族中心文化,强烈的内向防御性特征和颠沛流离的往事。这种内向的传统文化积淀给整个村落留下了安静的韵味和丰厚的文化遗产,同时在其影响下整个下石村村落形成了每户封闭独立的格局。住宅之间的场地往往是泥地,平时难以落脚,整个乡村的社区缺乏交流的公共空间和形成精神凝聚力的场所。一个希望小学或许可以为优化这种原发的空间系统带来契机。“一座桥”?这个地段给我带来最初的灵感正是“一座跨越溪水连接两个土楼的桥”。
在传统的语境下进行建筑设计,其形式语言往往会陷入两种极端,一种是夸大并沉迷于当代技术的表现,另一种是强调原发,流连在工业化以前的怀旧情绪中。在桥上书屋的设计中,设计者不拘泥于当地的材料,而试图通过谦逊而现代的技术语言寻求一种介于两种极端之间的方式。整个建筑采取钢桁架结构,桁架内部的整体空间作为主要的教室用途,在两个教室中间设置公共空间。教室外侧设置走道,在教室和表皮之间增加一道视觉通廊。外表面采用均质的木条格栅,用钢龙骨固定。如薄纱一般的表皮处理使室内的视线与行人之间不发生干扰,同时远处溪水的风景又可以畅通无阻地进入室内。下部用钢丝悬吊过河的公共桥梁,桥梁为Z字折线形,避开对两个端头广场的空间冲突,刻意避开了正对广场的方向。没有“表演性”的体量和炫技式的细节,仅仅用朴素的语言保持着笔者一贯追求的简洁和优雅。平实的现代技术语言对诗意空间的表述使整个建筑在当地创造了恰当的空间对比,形成了宜人的氛围。
在文章最后需要提到,从材料加工到施工质量,整个桥上小学的建造完成度非常高。戏剧性的是,小学从设计到建造的整个过程充满了不确定的影响因素。在出资方准备确定投资时爆发了金融海啸,整个投资额因此减少了一半。建筑师通过说服政府出资而获取了剩余的资金。整个建造过程由于政府的参与,甲方对建筑师的完全信赖以及设计方代表全程在现场参与建造,建筑师实现了对建筑的全程掌控。建筑作品的完成度高低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建筑师在整个建造过程中的话语权,从这个角度,桥上书屋的建造过程对于大多数希望小学建筑来说是不可复制的经验——建筑师在没有全过程跟踪和政府参与的条件下是否可以掌控整个建造过程,从而维持较高的设计完成度?在其他一些类似建筑的设计过程中,我们往往得到不令人满意的答案。我们看到,施工图单位和施工队擅自改动图纸和设计,甚至偷工减料的案例时有发生。这种不可复制性使得高质量公益建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也使我们对未来的公益建筑设计和建造水平的提高保持着期待。

郑达鸿(2014-10-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