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楼是揭阳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强势推进的战斗旗帜。揭阳楼不仅仅是一个建筑景观,而且是地方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追溯前尘,揭阳楼创建于唐朝中期,距今已有1188年的历史。其遗址,即现在的潮州笔架山韩文公祠,而后来,改建于潮州内城南门。
揭阳楼位于广东省揭阳市区东入口的揭阳楼,取法汉代形式,高达38米,有望成为具有历史象征意义的城市地标;加上被确定作为新市规划和历史文化展示功能用途,它的建成,将激励揭阳六百万英雄儿女,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宋元时期,潮州也称“三阳”——海阳、潮阳、揭阳三县的合称,而三阳的版图,即秦汉揭阳县地。在宋元时代,把潮州称作“三阳”,是“存古也”。
一个地方,没有历史,就显得浅薄,所以,“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当其因为谏迎佛骨贬谪潮州时,就不忘随时打出可以显示潮州历史的“揭阳”这个品牌。凡是写及潮州的诗歌,他大都以揭阳代之,像“我迁于揭阳,君先揭阳居”,“揭阳去京华,其里万有余”等,就都是实例。唐宋的其他文人,为了表示对潮州地区的尊重与景仰,也莫不把该地称作揭阳。如宋初景德间海阳知县钱冶的《和金城山诗》,起句就是“高低簇画屏,深映揭阳城”;神宗熙宁间广东转运副使许彦先,《题金山见远亭》,首句也是“揭阳州望极南交”。还有王安石,他的《送潮州吕使君》中,两次出现以揭阳代潮州:“韩君揭阳居”、“吕使揭阳去”。
而直接提到揭阳楼的,则是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他在《送胡都官知潮州》中,回顾了“自昔揭阳郡,刺史推韩侯”,最后鼓励知州胡况对潮州多作贡献,让后人敬重他、怀念他;则以“更寻贤侯迹,书上揭阳楼”表达。
在汉代的未央宫里,有一座巍峨的麒麟阁,“中兴之王”汉宣帝曾经命人把霍光等十一位功臣的肖像画于该阁的墙壁上,以褒扬他们的功绩。南宋词人陈经国《沁园春。丁酉岁感事》乃借以喻事:“麒麟阁,岂中兴人物,不画儒冠?”从这里可知,古代的地标性楼阁,往往是彰显先贤事迹的所在,梅尧臣诗里“更寻贤侯迹,书上揭阳楼”,就是对揭阳楼这一功能的揭示。
揭阳楼,借揭阳辉煌的经历,借韩愈创建的史事,借梅尧臣如椽大笔的勾勒,早已名载青史。其文化内涵的丰富,由以上三者,而可尽情地发挥。
能力秀个人主页 http://wm23.cn/menyina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