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邢台最好的高中学校,这是一个严格的学校。
邢台市第一中学创建于1943年,是中国共产党员培养抗日干部的学校。1950年更名为河北省省立邢台中学,1953年被确定为河北省重点中学,1960年出席全国群英会,受到国务院嘉奖,1978年是河北省首批装备的重点中学。邢台一中是全国文明单位、国家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全国群体工作先进单位、河北省文明单位。邢台一中以师生素质高、教学质量高、高考升学率高在邢台市和省内外遐而闻名,被誉为邢台基础教育的最高学府,优秀生聚集的殿堂和大学生的摇篮。
学校坚持以德育为首,五育并举,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成绩斐然,多次被评为省文明单位,省德育工作先进单位。1998年又荣获省文明单位等21项省市级奖励。学校坚持走科研兴校之路,教学水平逐步上升,近年来,每年向高等院校输送优秀毕业生500余人,学生参加各科竞赛获全国和河北省一等奖的达44人次。[1]
一中荟萃了一批学识渊博,教学有方的优秀教师,学校现有特级教师5名,高级教师51名,一级教师68名。有41人次受到过省级以上表彰。
学校十分注重学习优秀学校先进经验,曾到邯郸市第一中学、衡水中学访问,也曾到邯郸市第二十五中学等重点初中学习先进经验。
一中有一个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领导班子,他们带领全校师生拼搏奉献,勇攀高峰,描绘出邢台市一中发展史上更加绚丽的画卷,一中的明天会更好。
在烽火连天的岁月,诞生了多少英雄豪杰;抗日胜利前夕,华北平原对日反攻已成燎原之势;1943年,教育的星星之火在冀南平原点燃,最早一批公立抗日学校之一,晋冀抗日中学诞生了。
革命的年代,催生了许多具有革命理想同时具有爱国热情的英才,许多在前方战斗过的文化青年,在后方需要的时候,放下机枪,回到后方,执起了教鞭.艰难的日子,峥嵘的理想,宽博的学识,化做春雨,浇灌着后方饥渴期盼的花蕾。
从1943年第一任校长杨维到现在的校长高云洪,共20多位校长在邢台一中这片热土上撒下了辛勤的汗水。
虽然说:"师傅带进门,修行在个人",但是另一方面"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革命时期,校长无疑更担负着传递革命的理念与精神的任务。
虽然年代过于久远,许多原来的校长的历程已不可考,但无可否认,在久远的历史长河中,曾经有属于他们的传奇和精彩,我们从他们留下的已经发黄的黑白老照片中,还依稀可以捕捉到他们当年那革命年代熠熠闪光眼神,宽和的笑容.有的前辈甚至只留下了一个让我们觉得陌生的名字,但我们依然将把他们铭刻在我们学校的教育的纪念碑上.历史,是不能忘记的,对于这些故去的人,也是不能忘记的,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一中,就没有千万奔向各个社会角落的壮志酬酬的热血青年,就没有今天一中孩子们阳光般的笑脸。
在和平时期,新的时代赋予了校长们新的任务,对于学校的发展,教育的理念和规划,学生的个性发展,校长的地位与作用也是无与伦比的,一所学校,是一艘远洋的航船,校长同时就是航船的船长,注视着远方,向着太阳的方向。
一所学校的诞生,或许看似偶然,但其背后,必定存在必然的因素,1943年,抗日前线仍是战火纷纷,战士热情高涨,嘹亮的号子声,突突的射击声,在冀中平原天边绚丽的晚霞之下此起彼伏;而此时,美丽幽雅的的赞皇野湖泉诞生了一所教育的火种—晋冀抗日中学,虽然,这是一个打着强烈的时代烙印的名字,但它肯定也是浪漫的,湖边水草斜依,泉水清凉,美丽的中学生穿着统一的制服,它是一道亮丽的风景。而赞皇边20公里的邢台此时还没有解放,邢台被称做"牛城"。那是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古时某年天降暴雨,农田被淹,洪水逼城,百姓遭难,有 一神牛从天而降,一声大吼,喝退了洪水,"牛城"由此得名。[2]
邢台市一中,创办于抗日烽火中1943年,它的前身是太行一行署创办的晋冀抗日中学,校址在河北省赞皇县野湖泉,1945年,邢台解放,晋冀抗日中学迁到邢台,并改称为“太行联中干部学校”。1950年,更名为“河北省立邢台中学”。1953年被确定为河北省重点中学,1956年,更名为“省立邢台一中”。1960年出席全国群英会,受到国务院嘉奖;1976年,一中由邢台地区辖属改为邢台市辖属,校名改为邢台市第一中学。1978年学校被定为河北省首批(当时全省仅有13所)装备的重点中学。
黄土地上,春绿秋凉,多少莘莘学子,热切的眼神走进一中的学校大门,又怀着更大的梦想走出,校门旁一座历史遗留下来的椭圆顶形的碉堡,已经锈迹斑斑,但它见证着学校历史的变迁,见证了一批批孩子走进又走出这里的步伐。
学校在发展,同时在岁月中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从照片上40年代的简陋的校门到现在2000平米的新的综合大楼,我们看到了一中的发展,而它究竟培养了多少人才,我们表面看不到,但历年从这里走出的才子名流,只有那些深深情怀的师长们心里清楚。
一中,一朵冀中平原的奇葩,在祖国欣欣向荣发展的同时,也正以全新的姿态和矫健的步伐走向明天。
邢台一中是全国文明单位、国家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全国群体工作先进单位、河北省文明单位。邢台一中以师生素质高、教学质量高、高考升学率高在邢台市和省内外遐而闻名,被誉为邢台基础教育的最高学府,优秀生聚集的殿堂和大学生的摇篮。
邢台市第一中学校园风光建校以来,邢台一中和衷共济,砥砺耕耘,革故鼎新,与时俱进,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志士才俊,积淀了敦实深厚的文化底蕴,凝练了“严谨、笃实、文明、创新”的校训。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宏扬传统,更新理念,拓宽思路、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经过60年的不懈努力,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根本改善,办学层次日益提升,办学实力显著增强,今天的一中以其光荣的历史,雄厚的师资,严谨的校风,精良的装备,幽雅的 环境,成为邢台市高中段教育的龙头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步入了全省同类学校的前列。
求真问道之志,久而弥笃;经世济民之业,于斯为盛。新世纪,新一中!新机遇,新发展!
优越的办学条件,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切都是新的,新的是有活力的,创意的,老的,是丰富而醇厚的,一中在历史厚重文化与历久弥新的现代文化的交融中,发展着独特的属于自己的成长之路。
科技实验楼8300平方米,达到省级一类实验室标准,内设6个物理实验室,5个化学实验室,3个生物实验室,3个电教室,2个微机室,10个多媒体教室,2个网络中心,共有470多台微机、15台笔记本电脑。建成了400米标准塑胶草坪运动场和六个塑胶篮球场。
理化生实验仪器设备达到并超过了国家标准,电化教育形成了以计算机网络为中心,集多媒体、广播、投影、语言训练为一体,与常规教学紧密结合的完整体系,实现了教师办公网络化和自动化。建成了400米标准塑胶草坪运动场和6个塑胶篮球场。实现了教师人人有微机,班班有微机,校园网的升级与拓展,为教育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展示了一中的设备优势和发展潜力。
每个教室与寝室均有多媒体设备,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
建校以来,学校培养的优秀毕业生分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有的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他们中有不少人担负着重要职务:浙江省省委副书记、政协主席刘枫,原河北省副省长宋书华,中宣部理论局局长贾春风,国家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院长曹书敏,全国人大信息中心主任张绍敏,计算机专家王振山,导弹专家赵景辉,英国伦敦大学博士后研究生徐志国,河北省文联主席浪波,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尧山壁,北京人文大学副校长、北京市著名作家李德堂,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王文生。他们都是以邢台一中为起点,走上了辉煌的人生之路。
60多年的积淀,60多年的成就,邢台一中在新的形势下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华,呈现出更加迷人的风采。她是璀璨的明珠,映亮了邢襄大地;她是知识的殿堂,培育着万千学子。今天,全校师生员工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正豪情满怀,众志成城,向着全国一流名校的目标迈进。
邢台一中有着辉煌的历史和骄人的业绩。一代又一代的一中人艰苦创业,励精图治,铸就了光荣的传统,创建了名校,造就了名师,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英才。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