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的社火,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花样别致。其地方色彩浓厚,民族特点鲜明。 社火一般由各乡村、街道和民间团体进行组织活动。每年腊月即开始排练,正月初三正式演出,正月十五进入高潮。此时,城乡各地锣鼓喧天,彩旗飘扬,社火队走街串巷,一场连一场地表演,观者如潮,热闹非常。
张掖的社火种类有秧羔子、舞狮、耍龙灯、旱船、高跷、铁芯子、地蹦子,还有八仙子、霸王鞭、倒羊角等。近年来,陇东到张掖的移民又将太平鼓、安塞腰鼓、老年秧歌带进了张掖,使张掖社火更加繁华、热闹,场面更加宏伟,深为人民群众所喜爱。
秧羔子是张掖社火的核心和主体,每个社火队必有秧羔子。秧羔子是一种以打击乐伴奏的跑跳集体舞。领舞者为指挥,此角色——般由善于言辞又灵活多变者扮演。在舞蹈进行的间歇时,由他插一段类似戏剧噱头的“杂话”,俗称“卖膏药”,因此,又叫他“膏药匠”。在跳完一个系列的套路后,“膏药匠”还要针对不同的场合韵白一段颂词。如“这里是个好地方,新盖的瓦房真漂亮,人丁兴旺财源广,一年丰收万担粮”。
秧羔子舞队共16人,分为4排,每排4人。第一排叫“四鼓子”;第二排是女角,叫“四个花丫头”;第三排武将打扮,叫“四棒槌”;第四排两男两女,大都由十几岁的童男童女扮演。因是以跳为主,所以也叫“跳秧羔子”。跳舞时,除乐队用打击乐伴奏外,舞者也各敲手中的乐器。秧羔子的舞蹈动作比较简单,但套路繁多,共有72种,如单摆尾、双摆尾、单万字、双万字、照三星、钻四门、五盏灯、太极图、蛇脱皮、金钱吊葫芦、拜观音、倒栽葱、扎墙子、半边城、单辫子、双辫子等。倒羊角、膏药灯与秧羔子大同小异,基本一样,实质上是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